
车东西(公众号:chedongxi)
作者 | Janson
编辑 | 志豪
车东西10月23日消息,日前,在汽车工程学会年会上,斑马智行高级副总裁、首席产品官蔡明在论坛圆桌环节阐述了公司在AI浪潮下的战略定位、核心技术及行业洞察。
斑马智行将自身定位为一个独特的“新物种”。其业务由三层构成:底层的操作系统(OS)能力、中间的AI全栈技术 ,以及顶层的开放生态平台。
▲斑马智行高级副总裁、首席产品官蔡明在论坛圆桌
不同于行业内硬件、软件全包的垂直模式,斑马强调其平台的“完全横向开放性” ,旨在与行业建立“竞合关系” 。
其核心技术突破是“Auto Omni”——一个全模态、端到端的多模型解决方案 。此方案旨在解决行业对数据隐私、安全和断网可用的痛点。
得益于模型小型化与芯片算力提升的“接驳点”,斑马智行通过将模型部署在“端”(车载芯片)而非“云”,并结合视觉、语音等“全模态”感知能力,斑马正推动交互从“语音驱动”跨向“主动智能”时代。
当下,斑马的重心是“智能座舱”(舱)及支持未来舱驾融合的底层OS 。他们认为“舱”指向用户多元化的“生活”,是开放的、商业价值更宽厚的领域 ,即马云所言“未来汽车80%的事是跟汽车无关” 。
面对市场竞争,斑马视不少头部自研车企为标杆,其高水平反向激励了其他车厂对斑马平台化方案的需求。
未来斑马则以“全开放”、可解耦、多芯适配的灵活服务模式,赋能行业伙伴。
在会后,包括车东西在内的多家媒体与斑马智行高级副总裁、首席产品官蔡明蔡明、斑马智行首席战略官邢悦进行了对话交流,讨论了汽车“智能化”下班车中,座舱发展的前景的变化。
以下是访谈实录,车东西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进行摘编:
一、对话斑马智行高管 系统整合、行业挑战及未来解决方案
针对智能汽车系统中“整合”与“交互”何者对用户体验更关键的问题,蔡明认为这两者密不可分,同等重要。
他将其比作AI的“感知”(交互)与“执行”(整合),二者缺一不可。斑马的全栈AI解决方案正体现了这种并重,它包含三大支柱:一是重构交互体系以实现深度感知和意图预判;二是构建智能中枢进行深度思考与任务分配;三是将车辆存量功能与互联网增量服务“Agents化”,实现高效执行。
邢悦补充道,行业中能做好交互的已是少数,而能实现服务闭环(如将本地生活服务整合上车)的更是凤毛麟角,这构成了极高的技术和运营壁垒。
▲斑马智行首席战略官邢悦(左1)、斑马智行首席产品官蔡明蔡明(左2)
谈及产业所处的发展阶段,蔡明指出,智能汽车产业正处于软硬件“交替拉动”的“早期比较陡”的快速发展期。从微观上看,硬件可能在近半年稍稍领先,但这只是暂时的拉动状态。
邢悦则提出了“硬件为基,软件定义”的核心观点。她认为,当前大算力等硬件基础已出现一定冗余,关键在于通过软件来定义和充分释放这些硬件能力,以满足用户多样化的智能座舱需求。
蔡明对此表示赞同,并以PC产业为例,指出行业早期会高度关注硬件(如486、586处理器),但随着成熟,软件和场景价值(如Windows系统)将成为最终的差异化竞争根本。
然而,智能汽车的价值释放仍面临巨大挑战。蔡明总结了两个根本原因:一是系统尚未完全整合。受限于行业惯性,车辆还未实现真正的“中央计算”,驾驶、座舱等系统间的隔离如同“任督二脉”未通,导致高端硬件的价值无法充分发挥。二是交互系统尚未稳定。汽车并非原生智能设备,其人机交互模式仍在探索中,尚未形成如鼠标、触屏般稳定的范式,而未来的“自然交互”体系仍在构建过程中。
面对这些挑战以及(在任何阶段都存在的)算力限制,蔡明提出的当前最优解是“全模态端到端的端模型”(On-device Model)。
这一方案的优势在于,首先,它通过“常聆听、常睁眼”极大提升了AI的“感知”能力,并通过全时空记录实现了真正的“记忆”系统,从而拉高了用户体验上限。
其次,“端到端”架构取代了旧的级联模式,保证了“及时性”。
最后,作为“端模型”,它实现了数据不出车、断网可用,完美兼顾了“安全性”和用户隐私。邢悦进一步强调,端模型是区别于云模型的重大机遇,它不仅能解决用户的隐私顾虑,更通过软件定义的新场景,为国产芯片厂商提供了冲击高端、高价值算力芯片的巨大发展空间。
二、不做辅助驾驶 积极布局“舱驾融合”
对于辅助驾驶路线(如端到端与高清地图)的选择,斑马智行的蔡明总明确了其战略定位:斑马不做智能驾驶的应用层和算法,而是专注于“L型”战略,即提供支持智驾和智舱的底层操作系统(底软),并构建完整的智能座舱上层应用。
蔡明解释,这是一项战略性选择。首先,他判断智驾未来将成为“标配化”(Commodity)功能,就像手机通话质量,难以形成差异化和新的商业模式。
其次,该领域商业模式与斑马的优势不契合。
最后,L2级辅助驾驶已是红海,而高端智驾(如端到端)极度依赖海量行车数据,这是斑马所不具备的。
▲斑马智行元神AI智能体
尽管如此,斑马正积极布局未来的“舱驾融合”。蔡明指出,无论是在“芯片融合”(OS层支持)还是“模型融合”(One Model)上,斑马都已占据优势。
邢悦补充道,斑马的角色是提供“基建”,解决行业痛点。她认为,行业的真正痛点不是智驾算法本身,而是缺乏支持无图驾驶(尤其在中国复杂路况下)的“空间大模型”等基础设施。
在斑马专注的智能座舱领域,蔡明强调其战略是“开口、开放”的。他认为智驾指向“封闭和标准”,而智舱则“指向生活”,承载着未来汽车80%的开放性商业价值。
在具体实现上,斑马通过AI深度升级音乐、导航、车控等“存量”场景,使其从被动响应(如“雾灯在哪”)变为主动智能(如“检测到雾,已开雾灯”)。
同时,斑马大力开拓“增量”场景,如短剧、亲子互动等。邢悦介绍,其核心是“平台级智能体”,它能通过自然交互,跨应用完成复杂任务,例如在导航中无缝完成订餐或购买电影票(包括选座和支付),或在隧道断网后提供会议摘要。
她强调,这些功能已在部分车型上量产落地。
三、与客户双向奔赴 认可新势力能力上限
在探讨斑马智行在激烈的“屏幕大战”和“芯片战争”中的核心战略时,蔡明总和邢悦总给出了清晰的解答。
蔡明指出,面对芯片竞争,斑马的策略是“全面开放”和“广泛适配”。作为软件平台服务商,斑马必须支持尽可能多的芯片,这形成了一个“双向奔赴”的生态:芯片厂商需要斑马的操作系统来触达车厂并实现价值,而斑马也借此获得了芯片层面的深度支持。
邢悦则补充,面对“屏霸”趋势,斑马的策略是“一箭多星”,即通过“智能体(Agent)组团上车”来充分利用和填充多屏、大屏带来的交互空间。
在关键的端侧大模型部署上,如何平衡算力与模型大小是核心问题。蔡明将其描述为算力提升与模型“小平化”的“握手”。
他判断,行业正迎来一个关键的“接驳点”,即以高通8×97或英伟达Orin Y为代表的算力芯片,与通义3-Omni-4B(或10B左右)的端模型实现了完美的结合。这一拐点的实质性捕捉,将打开全新的局面。
▲斑马Auto Omni智舱AI
实现这一突破的技术路径是复杂的。蔡明详解了斑马全模态端模型的四大核心环节:首先是深度参与通义基础模型的(闭源)训练;其次是进行“融合训练”,将导航、车控、本地生活等多个垂直场景的数据“融合”进一个模型,使其在体积不变的前提下实现多任务能力;第三步是高难度的“量化”压缩,将模型性能损失(掉点率)控制在极低水平;最后是针对不同芯片平台进行极其繁重的部署和调优,例如与高通的合作就投入了巨大的人力。
对于如何衡量模型的好坏,蔡明提出了“思考、感知、记忆”三大核心维度,并表示具体指标正在快速推进中。而“千人千面”的个性化体验,则正是依赖于“记忆”维度的完善,通过构建区分用户的记忆系统来实现。
当被问及“硬件决定上限,软件决定体验”的观点时,蔡明认为这只是阶段性现象。智能系统的发展是软硬件“交替拉动”的周期。当前的硬件算力突破,很快就会被软件(如端模型)的需求所消耗殆尽,并反过来拉动硬件进行下一轮迭代。
在竞争定位上,蔡明明确了斑马与小鹏、华为的根本不同。小鹏、理想等自研车厂是斑马的“标杆”和“市场拉动力”,他们把体验天花板拉得越高,其他车厂就越需要斑马这样的平台方案。
最后,蔡明表示,斑马天然愿意积极参与国家标准的制定,这源于阿里“缺芯少魂”的初心和产业责任。
结语:斑马要做好底软融合
面对AI浪潮,斑马智行亮明了其“横向开放”平台战略。他们不做智驾“红海”,而是聚焦于智能座舱的广阔价值,并提供支持“舱驾融合”的底层OS。
斑马正抓住芯片算力与模型小型化的“接驳点”,携手生态伙伴,推动汽车交互从“语音驱动”迈向“主动智能”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