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车展的智驾讨论:激光雷达如何引领当下行业发展

⻋东⻄(公众号:chedongxi)
作者 | Janson
编辑 | Juice

智能驾驶技术依旧是本次广州车展的热点话题之一。

在近日开幕的2023年广州车展中,高阶智驾方案依旧是智能驾驶领域展示的重点。各家车企在本次车展的新车中或多或少都展示了和高阶智能驾驶方面的新产品和最新进展。而关于纯视觉和视觉融合路线问题的探讨也贯穿整个车展。众所周知,有部分厂商选择了使用以摄像头感知为代表的纯视觉方案,也有选择使用激光雷达进行感知的视觉融合方案。

纯视觉方案固然有其成本优势,然而随着激光雷达的装车量不断增大,整车价格区间的不断下探,市场上对于以配备了激光雷达为代表的视觉融合方案越来越感兴趣。在算法算力暂时在需要实现不断超越的现状下,激光雷达以其快速感知的特性,越来越多的被市场关注。

随着自动驾驶的商业化进程加速,国内的激光雷达无论是从研发投入还是装车量来看,都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各车企的高端旗舰车型基本都将激光雷达作为安全与智驾方面的标配传感器。同时,激光雷达相关企业也相继在车展中展出自己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其中,北醒作为激光雷达领域的专业玩家之一,也参与到本次车展当中。

北醒展出的是基于“北醒应龙”激光雷达平台的全球首款量产级车载256线激光雷达,其性能已经达到10%反射率下具备200M的量程范围,最高0.1°角分辨率以及超2M点频。

广州车展的智驾讨论:激光雷达如何引领当下行业发展

▲“北醒应龙”激光雷达平台

可以预见,激光雷达的性能升级或将成为推动下个阶段高阶智能驾驶加速到来的关键。

一、从效果反推价值 激光雷达性价比如何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自动驾驶辅助技术都是依靠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等方式进行迭代,然而光学摄像头的原理和结构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性能上限。在初级驾驶辅助阶段,这一问题并未大规模显现,而在高阶智能驾驶和完全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中,光学摄像头其固有的物理局限开始显现出来。

摄像头不主动发射信号,只接收环境光的反射,在没有光源的情况下,极易失去信号;而在处理逻辑上,摄像头则需要对2D间接信息进行计算才能得到3D数据,将二维升级到三维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较大误差。

当然,以摄像头为主的纯视觉方案并非一无是处,特斯拉依靠前期巨大的算法投入、充足的算法经验和大量的道路数据等优势,推出了基于纯视觉方案的高阶智能驾驶辅助系统。但特斯拉的阶段性成功也更证明了摄像头方案的无法复制,此外,特斯拉的纯视觉方案也无法将安全隐患根本解决。由此,有主机厂的感知负责人曾表示,激光雷达方案仍然是车企推进高阶智能驾驶的第一考量,“激光雷达谁用谁知道好用。”而国内大部分车企推出的智能车型中陆续都采用了激光雷达方案,激光雷达的装车渗透率从2023年前的不及1%到超过1%,都说明了激光雷达正在加速得到市场认可。

对比摄像头,激光雷达凭借高质量感知,在驾驶安全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据公开数据,全球机动车保有量已超13亿,全球道路交通死亡人数达到了130万。在新能源汽车从电动化踏入智能化的下半场,更有赖于让智能成为安全的推手。在北醒看来,驾驶安全需要智能,而智能是通过感知和决策来实现的。在PC时代不存在“强软件、弱硬件”,或“强硬件、弱软件”的模式一样,在智驾时代也不存在“强感知,弱决策”,或是“弱感知,强决策”的模式,因此,驾驶安全需要更好的感知和更好的决策。

有行业专家表示,激光雷达可以主动发射光源,不依赖环境光。处理逻辑上,激光雷达在激光的发射、扫描和接收过程中,形成对空间的探测,可直接得出3D真实目标数据。对比摄像头需要计算才能得出3D目标数据,激光雷达通过直接探测得到的数据将更有利于驾驶系统进行计算并得出准确的决策结果。

以两个在智能驾驶场景下常见且危险的场景为例:第一个是在晴天通过隧道时,隧道口与隧道内光线差距极大,在超出传感器宽容度后,摄像头将无法探测隧道口附近处于强光中的潜在危险,而激光雷达则可以依靠主动发射并接收到的激光信号加以运算得出隧道口是否具有潜在危险。

第二个例子,雨天,当车辆行驶在交通参与者多样且复杂的道路上,由于受到暗光和雨水噪声的干扰,纯视觉方案将不能及时作出反应,而激光雷达则可以针对此类场景作出系统性的优化,尽量避免危险的情况出现。

此外,北醒透露,高阶智能驾驶对激光雷达提出了更高要求,即要求激光雷达能够探测坑洼道路、交通参与者众多的收费站、在远距离下识别锥桶轮胎类的小目标物,还需要在雨天等各种环境下保持高效工作。

以上例举代表了智能驾驶面临的典型场景痛点,而激光雷达正是可以化解这两类场景潜在危险因素的有效传感器。

除了对于以上痛点场景的克服,在激光雷达的价值趋势方面,北醒还提供了一个极具参考的思路:即随着激光雷达装车量的提升,势必会有一个统计学数据使得安装激光雷达对于驾驶安全性提升得以量化体现。现已有媒体公开报道,在配备了激光雷达的车型中,其夜间AEB效果和智能辅助驾驶稳定性都比未配备激光雷达的车型有一定优势。

因此,从效果反推价值,相比摄像头,激光雷达独特的技术优势为智驾带来了场景价值,长期看,将有进一步的统计学数据验证激光雷达在降低事故率方面的安全价值。这样,问题就来到了激光雷达带来的安全性提升是否值得用户和主机厂买单上了。

二、安全价值成本并非无解

从成本的角度看,目前绝大多数车企对于整车的成本控制比较严格,除去本身就开销很大的三电部分,留给智能驾驶部分的预算相对比较有限,从行业认知来看,城市NOA方案以及绝大多数国内30万以上车型在智能驾驶技术路线上都选用了激光雷达方案,一方面可以看出在复杂路况NOA上,激光雷达确实可以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在30万以上市场,整车预算相对宽裕,主机厂认可激光雷达带来的安全性提升优势,因此也会在产品上配备激光雷达。

然而,上个月发布的智己LS6作为20万起售的车型,也全系标配了激光雷达,从这里不难看出激光雷达的成本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使激光雷达的覆盖范围下探到了20万区间的车型中。

因此,成本能否进一步得到控制成为了决定激光雷达能否继续扩大上车范围的关键因素之一。

有行业专家表示,一方面,激光雷达成本已经在以年为单位进行数量级的下降。另一方面,激光雷达成本的核心是工业化能力,只要有规模,它就会遵循莱特定律,即规模增加一倍,成本下降15%。

而规模化实现的过程中,也意味着大量的人工成本的产生,那么如何加快激光雷达的规模化进程,且有效抑制人工成本的同步增加成为了激光雷达厂商们首先要破解的难题。

对此,北醒提出,通过对激光雷达的技术架构进行升级设计,降低收发模组数量,使得激光雷达的技术架构更为简单,再通过自动化的校准光调设备降低人工占比,是激光雷达更易进行组装生产,进一步有利于实现规模化,是为最上乘的解法。

2023年,北醒正式推出的AD2-s,以“北醒应龙”平台核心,依托领先的技术架构设计,仅用4个发射器、16个接收器,降低了模组数量,极大节省了成本;以“简单胜复杂”的设计理念令北醒车载激光雷达产品在行业中具备性能、成本和量产等方面的综合领先优势。

未来,北醒还将在激光雷达国产芯片上加大投入以加速这一进程。

三、从追赶到引领 国产激光雷达的突破

得益于中国新能源智能汽车对激光雷达的需求扩大和中国供应链的强大优势,曾经被国外公司牵引发展的局面,即国外出64线,国内公司跟进64线,国外出128线,国内公司跟进128线,已经由国内激光雷达公司实现了反超。

据公开数据,截止2023年9月,全球激光雷达相关专利申请93583件。从分布地域来看,全球45.59%的专利申请在中国。申请量前三的国家依次是:中国45.59%、美国22.86%、德国8.65%。中国在激光雷达技术专利的发力势头强劲,国内激光雷达正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性能方面,国内激光雷达厂商也已实现了领先。

国内主流激光雷达玩家之一北醒近期宣布,全球首条量产256线级别车规激光雷达的生产线基本建成,并将于近期正式投入生产。这意味着行业最高线数的可量产的车规激光雷达即将迎来量产落地。

广州车展的智驾讨论:激光雷达如何引领当下行业发展

▲投入商业使用的“北醒应龙”激光雷达平台

作为国内领先的激光雷达制造商,北醒已率先实现超100万台的交付,并将激光雷达技术广泛应用于智能交通和智能传感领域。

面向智能驾驶领域,北醒通过核心技术自主研发,供应链自主可控,实现国产车载激光雷达性能、成本及量产方面的多重突破。

广州车展期间,北醒也释放了多重利好消息,向智能驾驶全面发力。

北醒方面强调到,公司将继续延伸强感知激光雷达的安全价值,助力高阶辅助智能驾驶全场景、全天候、全工况情况下的应用,让智能出行”0”事故的愿景成为现实。

通过国内激光雷达的发力,相信在未来,激光雷达将会迎来更大一波上车潮。

结语:激光雷达规模上车势在必行

11月17日,我国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的通知》,《通知》中正式对L3/L4自动驾驶的准入规范进行了具体要求,并完善了相关规则。同时,也开启了对首批企业的遴选工作。这意味着L3和L4级的自动驾驶汽车可以合法上路了,高阶智能驾驶在正在加快到来。

作为实现高阶智能驾驶的重要传感器,届时,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成本进一步降低、外界对提升安全性的普遍认可以及利好政策的持续释放,激光雷达在汽车领域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对自动驾驶技术的普及和产业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激光雷达上车将是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