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雷达迈入下半场:跨过量产大关,性价比成新主题

车东西(公众号:chedongxi)
作者 |  迩言
编辑 |  Juice

随着智能驾驶的发展,激光雷达玩家不断涌出,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量产成为了衡量一家激光雷达公司实力的最佳标志

虽然部分车企目前正在探索非激光雷达技术路径,但是在国内市场上,大多数车企在布局智能驾驶的时候,激光雷达还是不二选择。

从近期上市或者亮相的新车来看,新款问界M7、智己LS6这两款热门SUV都采用了激光雷达,智己LS6甚至全系标配激光雷达。

而即将上市的车型中,问界M9、智界S7也都会采用激光雷达,而且两款热门MPV车型理想MEGA、小鹏X9也都搭载了激光雷达。激光雷达覆盖的车型正在不断丰富。

Yole Intelligence在今年报告中表示,他们严重低估了激光雷达在乘用车市场的普及,该市场增速远超预期,并因此调高了对乘用车和轻型商用车激光雷达市场的中长期预测:到2030年,乘用车和轻型商用车激光雷达市场将到达5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87亿),比去年预测的高出1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3亿)。

从这点上来看,激光雷达领域的潜力仍然很大,目前仍然是一片蓝海市场,而谁能率先实现规模化量产,谁就提前拿到了未来竞争的入场券,才能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提前站稳脚步。

而国内能够实现规模量产的激光雷达厂商并不算多,此前只有禾赛、速腾、图达通华为等玩家实现了量产。

现在这份名单中又多了一个新的玩家,随着合创V09今年10月份正式量产,探维科技成为了业内仅有的五家实现车规量产交付的激光雷达公司之一。

激光雷达迈入下半场:跨过量产大关,性价比成新主题

▲搭载探维Duetto产品的合创V09

从量产节奏上来看,探维已经迈入到了激光雷达领域的第一梯队。

更有意思的是,探维和合创还抢先理想小鹏,首个将激光雷达产品带到了新能源MPV车型上,也开创了一个细分市场的先河。

激光雷达上车只是完成了从0到1的第一步,下一步需要做的则是通过降低成本实现从1到100、到1000、到……真正让激光雷达成为智能汽车不可或缺的一个关键传感器。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目标,车东西在和探维CEO王世玮沟通后找到了答案。

一、成本性能存在矛盾 仍是最佳传感器之一

高感知、高精度的激光雷达曾被视为是高阶智驾水平的依据,也是众多车企比拼“拳头”硬不硬的重要武器。

相较于纯视觉方案,国内主流的激光雷达方案,能够准确感知周边三维信息,不受光线影响,实现高检测置信度,高距离精度和低延迟,帮助感知系统做到真正冗余,提升智驾安全性和驾乘顺滑度。

但是横在智驾供应商面前的,是主机厂挥过来的降本杀威棒。而成本难题成为了横亘在很多国际Tier 1面前的一个大关,甚至部分玩家在居高不下的成本面前选择了撤退。

公开信息显示,激光雷达的降本已经有一段时间,单颗激光雷达的成本基本上也不再维持万元一颗的售价,但根据市场反馈,大部分车载激光雷达价格在400~500美元左右(约合人民币2924元~3655元),与之相比,4D毫米波雷达价格在200美元左右(约合人民币1462元),而摄像头更是低至几十美元。

在智驾需求的推动下,搭载激光雷达的车型售价正在逐步下探至20万元,主机厂面临的降本形势愈发严峻,压力不断传递到上游厂商。

一边是提升智驾能力,响应技术趋势与市场需求,一边又是成本失控、量产周期未知的现实

在降本的压力下,一些企业跟随特斯拉推出纯视觉方案,但是纯视觉方案容易漏检误检不规则物体,难以获取深度信息,在进出隧道等光线变化强烈的场景存在巨大的安全风险。与此对应的是,特斯拉的智驾方案在美国招致大量事故,接连遭受美国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司法部的调查。

此外,中国城市道路的交通环境尤为复杂,存在大量车道线不清晰、人车混行、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的路段,面对诸多 corner case,纯视觉自动驾驶方案在中国道路交通场景应用,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并且整体上看,在中国拥趸纯视觉自动驾驶方案的玩家,很少有孤注一掷的践行者,与其通过纯视觉方案尝试迈出最后却是最难的一步,一些企业已经把激光雷达的成本打了下来,同时让驾乘体验再提升一个台阶,成功实现了量产交付。

二、上半场:拿下定点,实现量产

拿到订单只是一小步,实现规模量产才是激光雷达行业面临的第一战

拿到量产订单,意味着主机厂对供应商在供应链角度、器件成熟角度、制造可行性、质量管理、生产能力等多方面的认可。

在激光雷达的赛道上,除了量产经验丰富的华为,有4家初创激光雷达公司也已经进入量产交付的阶段,分别是禾赛科技速腾聚创、图达通和探维科技。

在这四名玩家中,探维科技于2017年成立,属于后发先行者:成立时间最晚,却在4个月内拿下了激光雷达在MPV车型上的定点,随着10月份新车的交付,激光雷达正式上车国产MPV,开创了国产MPV量产激光雷达的先河。

在智驾方案“卷死”价格的当下,探维Duetto产品凭借极致性价比从一众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功在合创V09车型上实现量产交付。

据探维CEO王世玮介绍,这是专门为合创定制的一款激光雷达。该产品主打性能与成本的极致平衡,等效130线设计,测距能力达到300米,ROI区域角分辨率0.09°*0.19°

激光雷达迈入下半场:跨过量产大关,性价比成新主题

▲探维Duetto产品

在这个阶段实现量产交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替主机厂承担成本压力,功能体验、技术路线、经验积累、交付保障、响应服务等都将直接决定产品能否顺利上车。

作为这条赛道上起步稍晚的选手,探维是凭借什么顺利完成量产交付的?探维CEO王世玮讲述了合作背后的故事。

去年4、5月份,探维团队就开始和车企接触,到8月份拿下定点。期间探维通过了一系列极为严苛的可靠性验证,确保产品在面对复杂环境时的性能稳定,按照预定计划通过各项客户要求的DV\PV验证项目,保质保量地完成交付了准备。

激光雷达迈入下半场:跨过量产大关,性价比成新主题

▲搭载探维Duetto产品的合创V09

而之所以能够量产交付,稳定的生产和交付能力是基本保障

据王世玮介绍,探维在苏州拥有3000平左右的自制产线,业务集中在整机的组装、光学对准等方面,充分发挥技术优势,而成品入库合格率达到了100%。此外,该产线年产能在20万台左右,满足稳定供货需求。

三、下半场:突出性价比,加速落地

除了量产交付的能力外,车企对技术路线的认同也至关重要,只有基于相似的技术观念,才能形成深度、高效的合作机制,共同打造足够可靠、安全的智驾感知系统。

目前业内激光雷达的分类有机械式、混合固态和全固态三种,其中混合固态激光雷达是量产上车的首选,伴随着近两年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激光雷达的技术路线也开始收敛,905nm+转镜扫描逐渐成为行业主流方案。

探维的技术路线用平台化的方式定义,基于ALS平台和单轴转镜的固态技术路线,一方面能通过平台设计来满足成本和车规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兼容从16线到192线的差异化性能需求,保证一定的技术灵活性。

在探维的ALS固态技术平台基础上,激光雷达采用阵列化激光收发模组,可以提高激光收发集成度,实现规模化降本。同时,探维产品采用自主TOF算法和芯片化设计,进一步推动硬件成本的削减。

对于行业竞争来说,拿到量产也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拼的就是性价比。业内也有种观点认为,之所以放弃激光雷达,用不好也是关键原因,换句话说是体验与成本不匹配。

那么如何在降本的同时提高给车企的价值感?王世玮介绍,为了让车企用得好,探维做了两方面的努力。

在激光雷达方面,探维协助车企部署感知算法,帮助他们在组织层面上优化激光雷达的精度和数据积累模型,系统性地解决在点云算法层面遇到的问题,提供软硬一体化的解决方案。

而在整个传感器系统层面的布局,探维推出了业内独家的硬件级前融合方式,通过在硬件层面整合激光收发模组与CMOS,实现激光点云和图像数据的前融合,极大提升时空同步对准的精度。这样可以进一步帮助车企优化感知方案,提升分辨率、精度,降低误报频率,提升用户驾乘体验。

结语:激光雷达,量产和性价比同样重要

无论是激光雷达,还是摄像头、毫米波雷达,各个传感器有着不同的感知特性和环境适应性。它们之间并非替代关系,而是走向融合,为用户带来更极致的智驾体验。

王世玮表示,未来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是实现传感器功能的同时,也能达到性能和安全更高层面的互补

尽管行业内对激光雷达上车节奏有不同声音,但随着城市NOA加速落地,智能化趋势下并不会改变激光雷达的必要性和成长性,软硬件融合的激光雷达潜力将得到进一步释放。

交付量的提升和应用规模的扩大,也使激光雷达的竞争进入下半场,在降低产品成本的同时,持续做好量产才能打造核心竞争力,在这方面,探维科技已经走到了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