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东西(公众号:chedongxi)
作者 | 迩言
编辑 | Juice
一场城市NOA大战即将打响,激光雷达成为比拼“杀招”。
过去的2022年普遍被业内视为激光雷达量产元年,蔚小理等车企纷纷将激光雷达作为智驾能力的BUFF,将其搭载到多款高款车型中,激光雷达市场随之迎来爆发。
根据Yole Group旗下的市场调研机构Yole Intelligence发布《2023年全球车载激光雷达市场与技术报告》,2022年激光雷达在乘用车及L4自动驾驶领域(包括Robotaxi)市场规模同比增长95%,达3.17亿美元(约合23.19亿人民币)。此外激光雷达的乘用车的市场规模,更是首次超过了L4自动驾驶领域(包括Robotaxi)的市场规模,这充分说明了激光雷达在L2+赛道上具备强大的增长潜力。
而今年,业内认为是城市NOA元年,城市NOA陆续落地,华为、理想、小鹏等企业都宣布了城市NOA的开城目标,其中华为是45座、小鹏是50座、理想是100座,称得上是一个比一个激进。为了进一步提高用户智能辅助驾驶的使用率,激光雷达作为“隐形的安全气囊”,频频出现在各个车企的智驾方案中,已逐渐成为主角。
为了跑赢友商,抢下车企放出的高阶智驾订单,众多国内外激光雷达企业将抬高技术能力上限,加快功能点落地定为下半年的工作重点。激光雷达在城市NOA中发挥了什么作用?如何突破激光雷达的行业痛点?探维科技产品VP梅佳伟博士在“光博会”同期汽车成像&激光雷达国际高端论坛上分享了其在激光雷达行业的思考与判断:高速NOA到城市NOA,激光雷达从配角到主角。
▲探维科技产品VP梅佳伟博士
一、城市NOA百城攻坚 激光雷达当任前锋
毋庸置疑,下半年的自动驾驶市场将是出乎意料的热闹。
华为45城、小鹏50城,理想100城,智己333城… …一场轰轰烈烈的智能驾驶开城运动拉开大幕。
为何集体着急“开城”?小鹏、理想等多家公司都公开表示,城市场景占据了车主行驶时间和里程的70%以上,因此,只有提升智驾能力,推动城市NOA落地,才能够满足大多数车主的核心需求。
这样一来,城市“攻坚战”成为头部车企以及智驾厂商接下去的发展主题。城市NOA也已经从一个单纯的产品卖点,演变为能够扭转车市战局胜败的关键。
但城市场景的复杂度、困难度较高速场景有着指数化的增长,此外,高精度地图具备的高成本、低覆盖、更新慢三大特性,对于更加复杂的城区场景来说是致命缺陷,因此国内智能驾驶领军厂商达成了共识,即城市NOA=去高精地图+激光雷达+大算力芯片。
虽然“无图化”或者“轻图化”的方案更加经济适用,但是实时感知承担了原本依赖高精度地图的道路信息捕捉和实时路况观察等任务。为了提升感知能力,国内众多龙头企业采用激光雷达作为最重要的感知集成输入器,撑起了感知能力的半边天。
与特斯拉的“纯视觉”路线不同,国内主流的激光雷达方案,具备准确感知周边三维信息;分辨率高,不受光线影响;无需训练、直接感知,漏判障碍物概率更低等特点。梅佳伟指出,激光雷达可以提供高检测置信度,高距离精度和低延迟,帮助感知系统做到真正冗余,提升智驾安全性和驾乘顺滑度。
因此,国内大部分领军车企站到了激光雷达阵营。
如比亚迪、小鹏、理想、问界等多家车企在轿车、SUV车型配置中采用激光雷达,合创汽车更是将其用于MPV车型量产。
2022年探维与合创汽车达成合作,联合发布全球首款搭载激光雷达的量产MPV-V09。
▲合创V09
该车应用了探维的Duetto型号激光雷达,最远探测距离可达300m,ROI区域(智能聚焦视野)角分辨率达0.09°x0.19°,具备远距离高精度的探测能力。
▲合创V09搭载的激光雷达
可以说,在纯视觉VS激光雷达方案的选择上,众多头部车企意见统一,充分说明了激光雷达在城市NOA方案的无可替代。
二、性能成本可靠量产难 国外多家龙头“退水”
虽然激光雷达成为感知的重要武器,但是它也并没有成为智驾“万金油”。
探维产品VP梅佳伟指出,性能、可靠性是首要考验,大多主机厂永远对更高的角度分辨率、更远的探测范围、更高的点云质量的激光雷达产品存在需求。此外,大规模量产制造也是当下难以实现的痛点,这需要行业的供应链上下游共同协同。
而在满足性能指标、车规可靠性和量产交付等诸多前提约束下,成本控制就成为了“老大难”。并且随着年初开始的车市价格战,主机厂将成本压力进一步传至供应商,激光雷达行业面临的成本考验比以往更加严峻。
根据中信证券研报,单颗激光雷达单价在500美元(约合人民币3637元)。而车企对智驾方案成本普遍为整车BOM成本的5%左右,因此激光雷达方案难以向30万元以下车型渗透。
技术过于复杂,量产前路未知,激光雷达不好搞,而由于成本太高,低端车型难以负担,搞出来也不一定卖得好,激光雷达行业也随之洗牌。
近日,据德国商业与经济类报纸《商报》消息,全球第一大汽车零部件企业博世,已经悄然结束其激光雷达自研工作。该公司一位发言人证实称,“考虑到技术的复杂性和上市时间,博世不久前决定,不再对激光雷达传感器的硬件开发投入任何额外资源。”
无独有偶,首个面向车载前装打造纯固态LiDAR的企业Ibeo在2022年破产,而全球汽车零部件巨头采埃孚曾投资1亿美元左右参股Ibeo,随之也已退出激光雷达竞逐。此外,已经上市的Quanergy在去年底也退市破产。
近一年多时间,车载激光雷达行业在一定程度上承压,不少海外玩家无奈选择离开。而留在桌子上的,一定是长期深耕、稳扎稳打、有能力“把脉开方”解除行业“病灶”的玩家。
三、1体方案 2大IP 3大系列 拿下市区智驾
激光雷达企业应该如何摆脱痛点,抢占城市NOA发展窗口?
或许整个供应链的思路都是共通的,通过技术优化,降低成本、提升体验,实现快速上车。
来自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主创团队借助探维的两大IP——自研的ALS架构和硬件级图像前融合方案,提供了降本增效的新范式。
一方面,当下市场的智驾方案大多都是后融合,在各类传感器各自感知到部分环境后去做数据处理,再把结构化的数据做融合,这样会导致融合信息量少,计算精度低,误检漏检的风险较大,即使能够上车也难以保证用户驾驶安全。
虽然一些企业已经“卷”向了前融合方案,但该方案对传感器同步标定提出了更高要求,而探维科技真正打破了这一限制,并开发了行业内唯一的硬件级图像前融合产品Fusion平台。
该平台将激光雷达和摄像机集成在一个硬件系统中,能够同时输出三维点云数据和RGB图像数据,实现百米内空间标定精度达到3厘米,并且时间同步精度达到微秒级,通过系统集成保证融合进度,大幅节省硬件成本和算法的成本,并提升了安全性。
另一方面,探维科技基于单轴扫描的方案,采用了水平方向扫描,阵列化的激光收发,以及自主的TOF芯片的方式自主研发了ALS架构。面对低成本车规级激光雷达产品的庞大需求,基于ALS的产品组合,可以为OEM提供高性能、高性价比和高水平的激光雷达。
梅佳伟对该架构的业务应用十分有信心,他表示,ALS架构具备高集成度,通过自主化的生产方案能够兼容多样的收发光电芯片技术路线,不管未来哪一种收发光电芯片技术占主流,这个架构都可以实现平滑地演进。
在技术革新之外,探维会与外部合作伙伴采用模块化预组装的方式提升量产制造效率,简化工序,进一步降本。近4年的量产进程中,探维在产品需求定义、大规模工程开发和大规模生产方面积累了端到端的经验,克服了量产制造难题。
基于前面两大IP,探维打造了高性能、低成本、易量产的车规级混合固态激光雷达。
旗舰产品Tempo系列今年将落地3个定点,明年推出下一代Tempo Pro。
▲旗舰产品Tempo系列
Duetto系列主打高性价比,将于今年下半年大规模批量交付,明年将尺寸缩小50%,强化降本增效。全新研发的补盲系列也量产在即,2024~2025年将以纯固态方案呈现。
▲极致平衡Duetto系列
三大技术路线,组成了探维的感知一体化方案。
面对城市NOA落地竞速,更多的Corner Case要求行业持续走多传感器融合的发展路线,而探维的感知一体化方案将激光雷达的点云与摄像头数据在硬件架构上实现前融合,为ADAS决策系统提供更加准确的依据,满足了车企差异化量产需求,助力车企抢占城市NOA落地先机。
结语:激光雷达唱响城市NOA重头戏
从当前车企关于城市NOA的“巷战”来看,激光雷达成为了车企通向高阶智驾的“敲门砖”,也是未来实现全自动驾驶的关键。
不过,仅凭单一传感器的感知和冗余能力无法覆盖当今愈发复杂的道路环境,所以需要多种传感器来增强智能驾驶的感知能力。面对智驾场景的快速发展趋势,探维在上海车展提出“光变计划”,未来探维将持续发力感知一体化,感知准确才能保障智驾安全性,系统方案整合会是最优解。
当下,中国新能源市场和激光雷达市场所面对的发展空间足够广阔,我们有理由相信,探维这样的企业携手车企会走出自己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