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东西(公众号:chedongxi)
文 | 俞岳 肖涵
智能汽车时代到来,自动驾驶、语音交互、驾驶员监测等技术成了汽车的核心竞争力,对AI芯片的需求暴增。
有机构预计,到2030年,车载AI芯片市场规模将达到千亿美元水准,不仅吸引传统半导体巨头纷纷涉足,同时还涌现出了一批创业公司,一场AI芯片上车争夺战正式打响。
与消费电子领域不同,车载AI芯片不仅要满足算力高、功耗低、稳定可靠等要求,还要满足极为重要的功能安全要求。
这也就是说,研发出芯片只是上车的第一步,满足功能安全,才是真正的领先。
日前,地平线获得由德国SGS TÜV Saar(全球功能安全技术中心)颁发的ISO 26262:2018功能安全流程认证证书,并获得汽车功能安全最高等级ASIL D级的认证。这在国内AI芯片公司中,还尚属首次。
这一突破,既说明了地平线作为AI芯片头部创企的实力之强,同时也意味着地平线旗下征程系列等芯片,将开启加速上车模式,获得更多市场份额,同时也从整体上推动汽车产业的智能化进程。
一、智能汽车强势崛起 AI芯片成数字发动机
汽车四化浪潮不断加深,智能汽车的时代已然到来。
时代转变,汽车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也从发动机、变速箱这样的机械部件,变成了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智能化系统。
特斯拉的各项智能化功能,已经深刻地证明了这一点。
Model 3等车型自上市以来,销量一路走高,在不少市场都拿下了电动车销量冠军的位置,甚至还超过了同级别的燃油车型。
前几日,Model 3在国内又创下一个令人惊叹的记录——其在北京、广州等一线城市的上险量不仅碾压电动汽车,更是超过了所有燃油车型,被理想汽车CEO李想称作是“干翻一切”。
销量的起飞也让股价一飞冲天。特斯拉的市值不仅先后超过通用、福特等美国对手,还在今年赶超了传统车企领头羊丰田汽车,让业界为之震惊。
作为智能汽车的典型代表,特斯拉获得成功并非是因为质量超过了丰田,或是机械性能比宝马更强。其绝招是高度数字化的智能座舱,还有领先其他车企的L2级自动驾驶系统。
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智能座舱里的语音交互、手势交互、驾驶员监测等功能,还是L2、L3,甚至是未来的L4级自动驾驶系统,都需要大量使用深度学习等AI算法,但现有的产品并不能满足需求。
特斯拉被迫无奈,才选择自研自动驾驶芯片为自家的Autopilot和FSD系统提供计算能力。
这也就是说,还要有专门的AI芯片为其提供算力才能实现汽车的智能化升级,AI芯片自然就成了汽车的数字发动机。
根据Strategy Analytics的统计,2019年全球共售出了4400万台智能网联汽车,占全球汽车总销量的49%,预计到2025年这一比例将提升到73%。
智能汽车销量的增长,带来了对车载AI芯片的巨大需求。高通、英特尔、英伟达等老巨头纷纷入局,地平线等创企也不断涌现,一场AI芯片的上车之战已然打响。
二、地平线通过功能安全流程认证 为国内首获认证的AI芯片公司
智能汽车的快速增长,传统汽车芯片厂商迭代速度缓慢已经满足不了算力需求,近年来也催生了一大批AI芯片创业公司。这些创业公司有AI芯片设计能力,一些公司已经给出了解决方案,甚至已经具备量产条件。但由于车规级认证的门槛较高,没有实力真正通过认证,实际影响整个车载AI芯片产业的发展。
地平线作为一家AI芯片公司,由于成立时间较早,布局周期长,并且网罗芯片设计、功能安全领域的人才,基本扭转了这一被动的局面。
日前,地平线获得由德国SGS TÜV Saar(全球功能安全技术中心)颁发的ISO 26262:2018功能安全流程认证证书,并获得汽车功能安全最高等级ASIL D级的认证,成为国内首家获得ISO 26262功能安全流程认证的AI芯片公司。
这意味着地平线已按照ISO 26262:2018标准要求,建立起完善的符合汽车功能安全最高等级ASIL D级别的产品开发流程体系。此前,地平线征程2车载AI芯片已经通过了AEC-Q100 Grade 2级别的车规认证,芯片可以在-40°C ~ 105°C的条件下工作。
▲地平线获ISO 26262:2018功能安全流程认证
据了解,在车规芯片的基础上做功能安全需要大量的资金、人力、技术投入,并且耗时较长。要通过行业最权威的德国TÜV的 ISO 26262:2018功能安全流程认证,则更加困难,过去只有几家老牌国际芯片公司通过了这项认证。
并且,认证过程中涉及了系统,芯片开发,验证,后端,软件开发测试,系统集成,产品量产等方方面面,对于小型芯片厂商或创业公司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地平线所获安全流程认证证书
在研发团队上,地平线也专门组成了一支主攻系统与人工智能安全的团队,负责车载芯片安全管理,安全工程以及安全技术策略,将满足AI要求的功能安全流程和当前的开发流程深度融合,让车载AI芯片无论在功能安全还是在性能上都保持在优秀水平。
获得ISO 26262功能安全流程认证后,标志着地平线在需求规划、设计、实施、集成、验证、确认和配置等芯片的整个生命周期内都有完善的开发流程,可以通过对这些流程的管理,将汽车电气或电子系统故障降到最低。ISO 26262:2018是一个国际通用标准,也是全球电子零部件供应商进入汽车行业的准入门槛之一。
换句话说,地平线车载AI芯片的功能安全产品开发能力已经和国际大厂持平,具备量产上车实力。
同时,地平线也深度参与国内外汽车功能安全标准制定。
目前,地平线是ISO/TC22(国际标准化组织/道路车辆技术委员会)的成员,并在SC 32(车辆电气、电子部件及通用系统)机构的WG 8工作组中与其他成员一道共同贡献自己的功能安全经验。地平线作为编委参与ISO 26262功能安全, ISO 21448预期功能安全, ISO 24089道路车辆软件更新管理等标准内容撰写,同时也是IEEE 2851和IEEE 2846自动驾驶安全标准创始成员。
在国内,地平线也参与行业功能安全标准制定,曾连续两年参与《车载智能计算平台白皮书》的撰写,今年又参与撰写《车载智能计算平台功能安全白皮书》。
三、首款AI芯片已上车 地平线持续领跑汽车芯片市场
无论是量产首款车载芯片征程2,还是此次获得ISO 26262:2018功能安全流程认证,地平线都走在一众AI芯片创企前列,在量产装车、自动驾驶以及未来产品规划上早已是车载AI芯片领域的领军企业。
在与整车厂的合作中,地平线已经取得多项重要成果。
今年3月,地平线量产的征程2车规级AI芯片,正式搭载在长安汽车的重磅车型UNI-T上,征程2成为首个上车量产的边缘AI芯片。以此为起点,地平线也正式迈入车规级AI芯片的前装量产元年。
▲搭载了征程2车载AI芯片的长安UNI-T
公开信息显示,除了与长安汽车的量产合作之外,目前地平线还与上汽集团、广汽集团、一汽红旗、奥迪、理想、比亚迪等整车厂达成合作,目前已成功签下来自中国各大汽车集团的十多款定点车型。
今年8月,地平线先后与一汽、上汽达成合作。地平线和一汽智能网联开发院将以高级辅助驾驶(ADAS)、高级别自动驾驶和智能座舱方向为重点,推进深入合作,共同探索智能化、网联化汽车科技,开发市场领先的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实现共同发展。地平线和上汽集团共同启动“上汽集团与地平线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将在智能驾驶技术领域展开全面深度合作,共同进行前瞻性技术研究,打造具有上汽集团品牌特色的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人工智能终端应用。
▲上汽集团与地平线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启动仪式
此外,地平线与福瑞泰克、博世、佛吉亚等全球龙头Tier 1,AutoX、嬴彻科技、智行者等自动驾驶初创公司以及DEEPMAP、高德地图、禾赛科技、速腾聚创、SK电讯、首汽约车等科技公司和出行服务商也都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
地平线市场拓展与战略规划副总裁李星宇认为,地平线能在短时间内拥有这么庞大的朋友圈,也是因为整个汽车行业都在推动智能汽车的普及与发展,尤其是近年来国内的汽车智能化加速,让整个产业有更多机会发展。
眼下,智能汽车已成全球车企的共识,新出的车型不断在搭载各种智能化功能,对AI芯片的需求也不断提升,地平线也在不断推出新品来满足市场需求。
在本周即将开幕的北京车展上,地平线将发布下一代车载AI芯片征程3,并将宣布与整车厂、Tier 1的最新合作落地情况。据了解,即将发布的地平线征程3具备更高效能,可支持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DMS(驾驶员监控系统)和APA(自动泊车辅助系统)等多种应用场景,同时支持多摄像头(征程2仅支持单摄像头)。在北京车展上,地平线联合合作厂商展出征程系列芯片赋能的ADAS、自动驾驶、智能座舱及高精地图建图与定位等多个合作落地方案。
除征程3以外,地平线还将在今年年底推出征程5,这一车载AI芯片面向高等级的自动驾驶,最多支持16路高清摄像头,AI算力可以达到96TOPS,已经能和特斯拉HardWare 3自动驾驶平台一较高下。
在功能安全产品方面,征程5也将基于功能安全开发流程,按照ASIL B (D)打造,让合作伙伴可快速开发出针对不同场景、符合汽车行业安全要求的智能驾驶应用,高效助推智能驾驶安全发展。
李星宇谈到,流程认证好比程序正义,产品认证好比实质正义,两者都需要满足,才能在行业内领跑。
对于未来出行,地平线也有自己的规划。李星宇认为,未来出行可以概括为三个主要的特点,分别是智能化、个性化、体验化。在智能化方面,车辆能从被动的驾驶机器变成主动化的助理,个性化是指驾驶员可以个性化定制车内服务,体验化则是人与车的互动更加自然,让驾驶过程更轻松更有趣。
在这背后,AI计算必不可少。据介绍,无论要实现人、车交互还是自动驾驶,车载芯片的AI能力在算力、实施性、可靠性上都有更高的要求。
如今,地平线的研发流程已经通过功能安全流程认证,即说明了其研发实力非常强大,同时也相当于拿到了进入汽车市场的门票——现有产品和未来的芯片,都将加快上车步伐,获得更多市场份额,持续领跑车载AI芯片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