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东西(公众号:zhidxcom)
文 | origin
两家共享单车的龙头借着两会的时机,在北京推出免费骑行一周的活动。一周完了还不够,那就再来一周。从3月6号开始,北京地区ofo和摩拜用户们充值的骑行资金就没见少过。
看起来这实在是一箭三雕的事——政府提倡了绿色出行;共享单车平台又能拉高月活,吸引新用户注册;而用户也能借此坐享免费,又省下一笔辣条钱。
这只是共享单车竞争升级的一个缩影,两会上马化腾说“共享单车会不会贴钱让用户骑?”,这句话已经开始应验,从融资大战、车辆地面圈地战、智能锁等车辆本身的PK,再到拼押金拼到0押金、拼价格拼到免费甚至通过充返活动给用户送钱,共享单车市场竞争面已经越来越广、越来越失控。
与此同时,竞争加剧的背后,隐藏着共享单车行业的发展焦虑,这种焦虑源于对用户的渴求,源于盈利模式的孱弱。盈利模式的孱弱让共享单车平台急切地要圈住更多用户,为投资人许下在未来创造大量价值的美好诺言;反过来,不断膨胀的用户群在消耗越来越多成本的同时,却并没有创造足够的收入,又加深了人们对共享单车行业盈利能力的怀疑,共享单车将骑向何处?
共享单车正在陷入失控的漩涡。
失控的单车竞争:圈地、圈人、圈钱
免费骑行的背后,是融资额剧增,ofo与摩拜两家头部玩家披露的总融资额达到70亿,仅在今年头2个月,ofo与摩拜披露的融资额就超过50亿人民币;
拿到融资后的结果,是进驻城市剧增,目前国内已经有超过50座城市接入了共享单车,东部沿海城市成了共享单车的天下;
更进一步,则是单车投放量剧增,ofo称其单车投放量已经达到百万级别,摩拜在去年年末也已达到50万辆的投放水平。
共享单车行业如同一个气球,气球内部是各家共享单车平台白刃相接,产生的剧烈反应让整个行业迅速膨胀。
然而轮子转得飞快的共享单车近况跟三年前的网约车行业是如此相似:玩家们为了赢得更多的用户,靠现金补贴大打价格战——充100送100的活动已经不够吸引眼球,那就直接免费。
事实上,从去年12月开始,ofo就开启了免费活动,不过当时是每周一天。今年各方玩家纷纷拿到了高额融资,共享单车行业的价格战愈演愈烈,免费活动越来越多,时间越来越长,从一天到三天再到整周。推出免费活动的玩家也越来越多,除了摩拜、ofo,其他如小蓝单车、永安行等等也相继推出过免费骑行。
免费的同时,共享单车还在四处攻城略地。ofo在APP上实时更新着进入每一座新城市的动态,目前这家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共享单车平台宣称进驻全球超过40个城市,还打入了纽约、伦敦、新加坡等海外市场;摩拜也不甘示弱,打入全国近二十个城市,还宣布出海首站新加坡,跟ofo正面交锋;分别以深圳和上海为大本营的小蓝单车与永安行,则在最近进驻北京,要和ofo、摩拜决战紫禁城。短短半年时间,共享单车就席卷了半个中国,剑指海外。
除了在地域上把摊子铺开,共享单车平台还在局部地区用疯狂的投放量打压对手。在笔者的目测中,各路共享单车在北京各个地铁站的数量较两个月前足足翻了一番——之前它们还能在人行道上老老实实待着,现在已经在和机动车抢道了。新京报的报道称北京的共享单车数量已经超过20万,在深圳与上海这个数字更夸张。据统计,共享单车在深圳的投放量是32万辆,上海的这一数据则是45万。
日前有媒体撰文指出,共享单车行业在投放量上陷入了“囚徒困境”——为了不被竞争对手抢夺用户,平台必须加大单车的投放量,以至于在某些地区,特别是一线城市,出现了共享单车投放的“过饱和状态”(当然这是对共享单车平台来说的“过饱和”,而非用户角度的),使每台共享单车能取得的收益较原来大大降低。在这种情况下,尽管需要单车的人仍然比单车多,但是单台车所对应的用户数已经无法创造足够的收入来覆盖制造成本与运维支出,意味着每台车都在亏钱。
共享单车平台爆炸式的投放除了互相伤害之外,还给城市制造着麻烦。数量不断增加的单车占领了各个地铁口,侵吞了一半人行道,堵死了非机动车道,甚至还蔓延到了机动车道上。日前深圳才扣押了千辆乱停放的共享单车,上海4000辆占道的共享单车也是不久前才被“释放”。颜色醒目的共享单车们本是城市中一道别样的风景,现在无处停放的单车则四处散落,默默地为城市“添堵”。
失控的用户:共享饕餮下的人性底线
糟糕的是,失控的不只是行业的竞争,还有被共享单车运营模式考验着的人们。共享单车每进一座城,就有被损毁的情况出现,没有任何城市幸免。共享单车弱监督乃至无监督的运营模式充分挖掘了人性的阴暗面,当然这其中也不乏一些笑料,比如“某研究生将共享单车喷成黑色欲独占被抓”。
然而杀一儆百在共享单车行业似乎完全不成立:暴力拆解锁具、上私锁这一低级套路已然过时,懂行的老手们直接记住开锁密码,再将车辆号码刮掉两三位(主要针对采用机械锁的ofo),共享单车就变成了“专车”,笔者不止一次看到有人满面春风地从小区里骑出被刮花号码的ofo——繁荣的共享经济下是暗流涌动的单车私有化浪潮。
对于被共享单车抢了饭碗的人们,他们对共享单车的态度就不仅仅是私占这么简单了。火烧、水淹、扔山沟,自行车租车行老板和黑摩的司机们处决了一批批让他们濒临失业的共享单车。
在缺乏有力监督与法律威慑的情况下,人们的破坏力总是超乎想象。深圳的卡拉单车正是因为损坏率、丢车率太高,上线不久即被迫退出了市场。根据互联网分析师唐欣的调研,ofo的单车损耗率为20%,摩拜的这一数据则为10%——这还是实力最强的两家平台投入不少人手运维后的结果。
管控将至:山雨欲来风满楼
监管永远都是相对滞后的,共享单车的迅速蹿红一开始让某些政府部门有些措手不及,比如成都华阳城管就闹了收了车被上级驳回的乌龙。在产业渐渐成规模,为民众带来实际的便利后,政府部门似乎对这一新生事物的态度友好了很多,但对共享单车带来的问题,政府并不打算选择忽视。
面对共享单车一边遭到破坏、一边又因为占道、安全问题给城市管理带来隐患的情况,政府层面也准备进行顶层设计:一方面多地出台了严厉打击破坏共享单车行为的文件,另一方面各个城市正在划定共享单车停车区。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郭文圣提议参照网约车管理办法的起草过程,制定《共享单车管理办法》,整治共享单车乱停放现象,以及挪用用户押金的行为。
到目前为止,从上述各个方面的失控来看,共享单车行业仍更多地呈现出一种野蛮生长的态势。而政府政策的出台则很可能有决定性的意义。此前一位接受智东西采访的共享单车行业人士称,上海市政府正在考虑制定共享单车管理条款,要限定共享单车的投放数量,设置共享单车的技术指标,同时要指定第三方服务公司统一运维,将共享单车的数据向运营公司开放。
而日前在上海出炉的首个共享单车团体标准(讨论稿)也部分坐实了该行业人士的说法。这个由上海质检局联合自行车行业协会共同出台的标准,在目前看来对所有共享单车平台都是当头一棒,它对共享单车提出了远超出现在行业设想的要求:
1、共享单车都停放在室外,所以零件必须更“皮实”,得在国标之上
2、每辆单车需有GPS以便于管理、防止偷盗(ofo机械锁中一枪)
3、投放的单车完好率要达到95%
4、单车上路三年要强制报废(一代摩拜中一枪)
5、社会单车不得接入共享单车平台
6、每一万台车要配置50人的运维团队(所有共享单车平台中一枪)
这些标准一旦成为硬性规定,将极大地拉高共享单车的硬件和运维成本。目前该标准将开始进行社会意见征集,上海自行车行业协会总工程师徐道行透露其正式出台时间约为6、7月。
参照网约车的先例,政策对市场的影响力绝不容忽视。一方面政策将使行业走入更加规范的道路;另一方面,在商业模式与技术迟迟未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时候,政策将是一波改变行业格局的东风。共享单车行业目前前排玩家风头正劲,丝毫没有要合并形成寡头结束战争的意思。但政府已经在网约车时代积累了经验,同时共享单车本身的问题相对于网约车也更简单,因此这一次政策的脚步快了许多。除开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地也在制定规范管理共享单车的规定。
一大波将对共享单车行业命运产生深刻影响的政策,正呼之欲出。
共享单车,将骑往何处?
在共享单车相关政策放出之前,智东西曾与多位共享单车行业人士进行过交流,其中包括数位业内大小玩家。从与他们的对话中,智东西总结了两点共享单车从业者的主流想法与行业现状。
1、用户规模仍是决定平台生死的最重要因素
尽管业内对共享单车最后的格局仍有分歧,但大家一致认为用户规模是生死攸关的因素,共享单车行业仍处在一个打江山的阶段,ofo一位负责人史少晨称目前的主要任务仍是尽可能多地获得用户。根据比达咨询的数据,2016年共享单车用户规模达到1880万,预计2017年将达到5000万。尽管一线与部分二线城市已经杀成了红海,但是还有大量的城市正待共享单车进驻。
正是这样庞大的潜在市场给了共享单车平台们不断扩张的动力,对于现在仍未盈利的共享单车来说,更多的用户不单单是给未来盈利提供更大的空间,更是他们获得融资活下来的基础。
优拜单车的负责人余熠更是大胆预测,共享单车行业,最后只能存活下规模最大的前5名。
2、盈利模式仍不清晰
当智东西记者问及“现今租金+广告的盈利模式是否足够好”时,各位行业人士都给出了相当保守甚至是负面的回答,看得出来即使是共享单车业内人士对这种模式也不太自信。面对进一步的追问“是否有具体的其他盈利模式”,或许是出于商业机密考虑,或许是真的尚无经得起考验的模式,采访对象都纷纷谈起了对今后的设想。
更深入地讨论时,业内人士们对这个问题相对坦承了一些。ofo史少晨称,作为商业机构,共享单车平台的本质仍然是盈利,ofo一直在探索不同的盈利模式,“未来肯定是会盈利的”。优拜负责人余熠则给出了几个可能的具体方向:基于共享单车的数据挖掘、以及从共享单车向整个出行服务和生活服务拓展,构建立体的生态系统。
有趣的一点是,他们在采访过程中,会非常频繁地“回滚”到用户规模这个事。强调一切都建立在“更多用户”这一基础上。这不免让人想到O2O的一贯传统:在前期先投入巨额资源占坑,待到大局已定时再凭借大量的用户产生收益。
然而在政策即将出台的背景下,共享单车先圈住用户再薅羊毛的美好设想不再美好,盈利模式不明朗的问题却愈发突出。
前文提到上海的共享单车管理标准正式出台时间约为6、7月,其他城市也在跟进。而 在3月14日,上海政府叫停了共享单车在中心城区的投放,因为这些区域的共享单车数量已经饱和。由此看来,政府未来很可能还会将每座城市允许的单车投放总量纳入管理标准中。
上海政府的这一系列措施释放出了一个信号:从一线城市起,共享单车以投放大战为基础的野蛮生长时代正在结束。政策因素一方面会设置单车投放量的天花板,另一方面它的高标准要求又会拉高共享单车行业的成本。先行跑马圈地再谋创造收益的模式在这样的背景下举步维艰。换句话说,政策的作用其实在强行扭转共享单车行业当下的发展逻辑——共享单车行业的竞争重心将由如何获取更多用户转移到如何更多地挖掘用户的价值。对各个玩家来说,接下来的一大任务是加紧摸索盈利模式,进行用户沉淀,让用户创造收益。至少在一线城市,各平台不得不开始面对非常现实的盈利问题。
有趣的是,作为市场主体的共享单车平台此前直言“现在不考虑盈利”,如今却被政府这一市场监管者赶着要想办法挣钱了。
结语
与其他O2O行业的兴起一样,共享单车的出现再次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同时,由于共享(虽然更趋近于租赁)+自行车的身份,它身上的公共利益性质比以往任何O2O项目都更强,这使它更容易地俘获了用户的心。
这个由大学生们最初开始推动的新行业,一开始带着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而后资本的洗礼让它疯狂膨胀,高速扩张来不及看路,共享单车成为失控单车。即将到来的一轮政策对这个年轻的行业首先是一次严峻的考验,一批实力不济的跟风玩家将很快倒在政策的高门槛下;共享单车行业的发展像一匹脱缰的野马狂奔一路后,即将进入优胜劣汰、规范化的发展阶段。
共享单车的本质是什么?有人说是解决最后3公里的共享出行方式,也有人说是另一种形式的金融游戏,无论任何如果是对用户是有价值的服务、对社会有益于提升出行效率和城市管理效率,就有其存在的理由,如何套住这批脱缰的野马,是市场在未来数月或更短的时间一定会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