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东西(公众号:zhidxcom)
编 | origin
城市中的机动车越来越多,地面交通状况也越来越拥堵。为了解决城市通勤问题,各类公司加力发展智能交通与共享出行服务,使得近两年的城市交通呈现出新的业态。然而这些企业对有限的地面空间仍然不满足,把视野投向了天空,意图依托现今的无人机技术,制造大型的“飞行汽车”,用飞行的方式提供快速的城市通勤。
以下是五家正在开发“飞行汽车”项目的公司,以及他们的产品(如果有的话)。
1、Uber
Uber日前刚刚聘请了来自NASA的飞行器设计师马克·摩尔(Mark D. Moore),以加速其飞行汽车项目Uber Elevate。
马克·摩尔在美国航空航天局工作了三十年,加入Uber前任职NASA兰利研究中心按需出行的首席技术专家。他在2010年提交了一份研究报告,论述了利用电动无人机提供短途运输的可行性,并负责电动垂直起降飞机项目“海雀”。
而Uber方面在去年10月发布了一份白皮书,提出了在未来城市空间中利用电动飞机构建空中出行网络的构想。在Uber的规划中,电动载人飞行器将成为今日出租车一般的存在,接到出行订单后,从城市的直升机机场和摩天大楼楼顶的停机坪出发,搭载乘客飞至目的地。
有趣的是,Uber仍然“恪守本分”,宣称不打算投身载人飞行器的制造,而是谋求向其他厂家采购已有产品。因此马克·摩尔在Uber的身份很可能是帮助公司对购置的飞行器进行定制化开发以及优化。
不过坏消息是,目前市场上尚没有能够投入实用的电动载人飞行器。Uber由共享出行拓展至共享飞行的大业能否实现,就要看以下几家制造产品的公司是否给力了。
2、空中客车
空客在15年成立了硅谷分公司A³,去年该分公司披露了飞行汽车项目Vahana——公司正开发一种单人垂直起降飞机,自动驾驶,可搭载一名乘客或少量货物。
公司透露该飞机规格为八轴,飞行高度约为300米,其螺旋桨能够根据飞行状况自动倾斜——起降时它与地面平行,需要前进时则与地面垂直,如同美军著名的可变旋翼飞机“鱼鹰”。这款飞行器还将安装雷达与激光雷达,以检测障碍物,实现自动避障。
空客称计划在四年内实现改型飞机的量产。
和Uber一样,空客也想构筑起自己的飞行出租车系统。在另一个项目CityAirbus中,空客描绘了未来该项目的应用场景:用户通过APP预定座位,然后前往指定的停机坪搭乘载人无人机。如果乘客想要节省“打机费”,还可以选择“拼机”。
空客将在初期为该项目的无人机配备飞行员,而在法规通过后将推出完全无人的自动版本。分析称空客在飞行器制造和飞控系统研发的多年经验将有助于飞行汽车项目的发展。
3、亿航
亿航184在2016年CES上亮相时,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
这款国内公司生产的无人机数据不错——载荷100千克,最大时速100公里,飞行高度可达3000米,续航23分钟。亿航184同样具备自动航行功能,通过传感器收集的各项数据,自动规划路径。
184此前在国内进行了测试,而目前正谋求通过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的批准以载人飞行,不过仍未得到积极回应。
4、eVolo
德国公司eVolo也希望从未来城市通勤市场中分一杯羹。为此他们推出了一款多旋翼载人飞机Volocopter,该飞机有多达18个旋翼,能够搭乘两人。
Volocopter由六枚电池供电,能够提供20分钟的续航,研发者称将在后续型号中将其续航时间提升至一小时。而其量产型号的最高时速也将达到100公里,并支持自动航行。
该公司现在已经开始在德国进行载人测试,并计划在2018年推出量产型号。
5、Zee.Aero
该公司成立于 2010年,位于加州山景城,距离谷歌总部不远,目前的员工总数接近 150 人。使这家名不见经传的企业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的,是来自于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的1亿美元投资。
该公司正秘密研发一种可以垂直起降的“飞行汽车”。它从侧面看就像一条大白鲨,顶部有两排共8个旋翼负责垂直起降,后面有两个旋翼负责推进,由电池驱动。
Zee.Aero在山景城附近建造了一个机场,专用于原型机的飞行测试。同时该公司还有自己的制造中心。尽管没有雄厚的财力与背景,但是拉里·佩奇的过亿投资使得这家公司天然地受到了关注。
然而这家公司的保密工作做得是如此之好,以至于只有少量谍照流出。
想上天?这些问题先解决
尽管自动航行载人机或者飞行汽车的设想具有浪漫的想象力,同时也能从拥挤的交通中解救痛苦的人们,然而就目前来说,这项新的技术想落地,还有一些障碍需要克服。
1、续航问题
在电池技术尚未取得显著突破的情况下,续航成了所有电动飞行器的心头之痛。在市场上已有的无人机中,主流续航时间均不超过一个小时。如果要延长续航时间,则必须要装载更多的电池,这样就会大大降低电动飞行器的有效载荷。
电池能量密度进步缓慢,电动飞行器要获得足够续航和载荷,就必须做得更大,装更多电池——意思就是,要用更多的钱。
就目前的技术来说,在续航和成本之间,很难取得一个令人满意的平衡。这些飞行汽车想要上天,首先需要突破动力问题的掣肘。
2、安全性能
载人飞行的首要因素必定是安全。现在流行的消费级无人机对安全性能的指标要求与载人飞行器是无法相比的。多旋翼飞行器结构简单,通过各个电机的转速调节控制实现姿态控制,小型多旋翼能够满足常规机动性能及抗风性能要求。
然而当载重变成数十公斤乃至上百公斤时,条件就变得复杂多了,这时仅仅通过电机变速调节来控制飞行姿态,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必须通过一些冗余设计来保证飞行器的安全。然而,这样又再次影响到了飞行器的续航。
3、监管问题
即便现在有公司突然摆出一辆可以实用的飞行汽车,它也上不了天——迄今为止,尚无任何国家批准类似的产品进行载人飞行。连小型无人机都受到严格监管,更不用说这类载人的大家伙了。目前的情况是,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正针对小型无人机完善相关的法规;而对大型的电动载人飞行器,FAA暂时没有任何要批准的意思。
不过尽管困难重重,低空的空中出行市场仍然是一片未经开垦的处女地,蕴含着大量的机会。如果能够完善技术,突破上述问题,低空空中出行或许会像今日的共享出行一样,席卷人们的生活。
编译整理自Verge、Engadget、Business Ins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