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小蓝单车CEO李刚:共享单车的时间窗口正在紧缩

智东西(公众号:zhidxcom)

文 | 晓寒

今天,共享单车领域里的又一家公司小蓝单车正式亮相京城。从宣传节奏上看,这家由智能自行车创业公司野兽骑行内部孵化出来的公司算的上是 “谦虚”,至少也是在车辆已经实际上线运营之后才在媒体面前露面。

在亮相之后,野兽骑行、小蓝单车CEO李刚,小蓝单车COO孙冶接受了智东西等媒体的采访,对是否是跟风、野兽与小蓝的关系以及后来者的机会等问题进行了解释。

对话小蓝单车CEO李刚:共享单车的时间窗口正在紧缩

(配图左侧为小蓝CEO李刚,右边为COO孙冶)

野兽骑行与小蓝单车的关系?

李刚说, “野兽骑行是小蓝单车的战略合作伙伴,是其参与百车大战的军火库。”

事实上,小蓝单车是野兽骑行内部孵化的项目,野兽骑行目前也是以大股东的身份存在,除了李刚同时出任两家公司的CEO之外,小蓝单车在财务、运营以及人员上都保持了独立,野兽骑行会在研发、制造、供应链等方面与其进行合作。

野兽骑行于11月17日宣布完成了B轮1.5亿元融资,并同时宣布推出了小蓝单车。不过这1.5亿元B轮融资的主体还是野兽骑行,除了会 “投入一部分”到小蓝单车外,剩余资金仍会用于野兽骑行这边。

小蓝单车计划在2016年年内进入四座城市(目前以确定深圳和广州),完成20万辆单车的投放,并且也已经开启了独立的融资进程。不过孙冶也表示,小蓝单车的现有资金已经能够支持其20万辆单车投放需要,其融资进程并不会推进的非常快。

小蓝单车是不是跟风?

眼下的共享单车有多火,通过两个例子可以证明。一是靠视频起家的第一视频集团在乌镇互联网大会上推出了自己的共享单车品牌快兔出行。二是整个自行车行业都在躁动。虽然略显夸张,但是有两位分别在智能自行车和传统自行车领域工作的人士曾这样向智东西说道。“几乎是个做自行车的都想要进入这个领域。”

野兽骑行成立于2015年初,最开始在做骑行社区,随后又推出了智能中控、把立以及碳纤维和铝合金运动自行车。野兽骑行方面并没有公布旗下自行车的销量,但是表示目前已经有5000万元的营业额,且有80%左右的订单都来自美国与欧洲地区。野兽骑行主打高端运动自行车,若按产品均价5000元左右估算,其整体销量约为一万辆。

“我们的目标是然更多的人享受骑行的乐趣。”说起创办小蓝单车的出发点,李刚反复都在强调这一句话。很明显,与运动自行车相比,共享单车能够让更多的人接触到骑行——小蓝单车在深圳上线三天,其投放的3000辆单车就已经总计被使用了5万次。

虽然李刚也表示由于热爱骑行,自己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考虑共享单车的模式,野兽骑行也于2015年12月就已经立项要做共享单车,但其还是在ofo摩拜等多位玩家出现并获得资本与市场双重认可之后才推出了自己的产品,并没有率先去开拓这一领域。

不过在智东西看来,开拓也好,跟风也罢。对这些企业最后的考量也一定是用户体验为最高标准,而不是进入行业的早晚。

新入局者的机会在哪?

眼下,国内进入共享单车领域的玩家已经达到了两位数,并且仍有增加可能,而摩拜与ofo也已经先后完成了1个多亿美金的融资,并赚足了关注度。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许多人对于新入局者都有一个疑问:还有机会吗?

不过从李刚与孙冶的表情来看,他们并不担心。

共享单车领域的竞争主要分为两点,车辆密度与产品体验。在竞争初期,用户选择共享单车的标准会是车辆密度,因为车辆骑行体验再好的车如果找不到也是白搭。而当车辆密度足够之后,用户就会在不同的竞品之间进行尝试,找一款自己骑着更舒服,外观更喜爱的单车使用。

对话小蓝单车CEO李刚:共享单车的时间窗口正在紧缩

“目前摩拜与ofo的投放也都在十几万辆。”在李刚和孙冶看来,这个量级其实还远没有拉开距离, “按着一个城市需要总人口除以200辆单车计算的话,一线城市也还没有达到饱和的地步。”

同样,共享单车会存在一定的地域性。ofo与摩拜的投放目前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两地,其在广州深圳杭州苏州等南方城市的投放并不算高,新入局玩家在这些城市仍有明显的机会。

“我们在深圳的数据正说明了共享单车领域还有很大的需求,也验证了我们的商业模式。”李冶的自信来自于小蓝单车在深圳试运营三天后的数据——投放3000辆车、总使用次数5万次、APP使用次数超过30万次。

当然,车辆密度拼的是资金和运营能力,而这两点其实并不是ofo、摩拜所欠缺的。所以更让李刚和孙冶更为看重的,其实是小蓝车的骑行体验。

据了解,小蓝单车除了采用了6061的铝合金车架,硅胶填充且高度可调的车座之外,以及来自日本唐泽的刹车系统之外,最重要的一点是其自主研发了一款双层轮胎,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兼具充气轮胎的舒适与实心轮胎的耐久。实际骑行体验较为轻快,在颠簸路面的滤震效果也令人印象深刻,以目前的产品体验来看,小蓝单车确实有能力与先行者一战。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自行车是一个成熟度很高的产业,拥有完整的供应链与代工体系,很多设计都可以找到现成的供应商并迅速复制出来,除了在金字塔顶端的碳纤维运动自行车之外,受制于成本、耐久性等考量,一家公司很难在产品上一直保持领先。

从这个角度来说,在共享单车领域获胜的时间窗口正在逐渐变窄。一方面,各个玩家需要迅速拿到大量的资金在各个城市完成高密度的投放。另一方面,还要竭尽所能在成本、耐久性、骑行品质三个限制因素下提升产品品质。只有同时达到上述两个目标,才能在战况日益激烈的共享单车领域杀出一条血路。

结语:疯狂的共享单车

其实,拥有一定的供应链整合能力,甚至只要是从事过自行车研发制造的团队都不愿意错过这一波被证明过的机会。进入不一定能赢,但是退只会是一辆单车只挣几十乃至十块钱的小本生意。野兽骑行不是第一家从智能/传统自行车领域转入到单车的公司,也不会是最后一家。

对话小蓝单车CEO李刚:共享单车的时间窗口正在紧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