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东西(公众号:chedongxi)
作者 | 郭月
编辑 | 志豪
车东西10月31日消息,日前,德国车企巨头梅赛德斯-奔驰、大众汽车集团和保时捷相继发布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呈现出一幅集体承压的图景。
今年三季度,大众汽车集团营业亏损高达12.99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07亿元),上年同期营业利润为28.33亿欧元(约合人民币233亿元),同比由盈转亏,差距超过41亿欧元(约合人民币337亿元)。
而大众汽车集团旗下曾经高利润的保时捷,今年前三季度营业利润竟然同比暴跌99%,从去年同期的40.35亿欧元(约合人民币332亿元)跌至4000万欧元(约合人民币3.29亿元),单季营业亏损达到9.66亿欧元(约合人民币79亿元)。
梅赛德斯-奔驰虽然保持盈利,但净利润也同比下降了31%,营业利润更是暴跌超7成至7.5亿欧元(约合人民币62亿元)。
这些数字背后,反映出德国汽车产业正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结构性挑战。
一、保时捷暴跌大众转亏 奔驰利润减少7成
先看大众汽车集团,这家欧洲最大的汽车制造商在第三季度营收为803.05亿欧元(约合人民币6632亿元),同比增长2.3%。

▲大众汽车集团三季度财务数据
然而,营收增长背后却是巨额亏损,三季度营业亏损为12.99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07亿元),与2024年同期的28.33亿欧元(约合人民币233亿元)的营业利润形成鲜明对比。
大众汽车集团的核心业务现金流也出现收缩,汽车部门经营现金流为85.21亿欧元(约合人民币703亿元),同比下降9.7%。
梅赛德斯-奔驰的状况同样不容乐观。第三季度,公司营业收入321.5亿欧元(约合人民币2646亿元),同比减少6.9%。

▲奔驰三季度财务数据
当季其税后净利润仅为11.9亿欧元(约合人民币98亿元),去年同期为17.19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41亿元),同比下滑31%,而营业利润(EBIT)更是暴跌70.2%至7.5亿欧元(约合人民币62亿元)。
保时捷的三季度业绩则令整个汽车产业感到震惊。
这家以高盈利能力著称的豪华车制造商单季经营亏损高达9.66亿欧元(约合人民币79亿元),而去年同期盈利9.74亿欧元(约合人民币80亿元)。

▲保时捷三季度财务数据
今年前三季度,保时捷的销售利润仅为4000万欧元(约合人民币3.29亿元),较去年同期的40.35亿欧元(约合人民币332亿元)暴跌99%,经营销售回报率从14.1%骤降至0.2%,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保时捷三季度财务数据
二、三大共性原因:中国市场、关税、电动化
三大巨头财报表现不佳,背后存在诸多共性挑战。
中国市场的萎缩对三家企业都造成了沉重打击。
保时捷前三季度在中国市场仅交付32195辆,同比暴跌26%,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已从巅峰时的30%缩水至15%。
梅赛德斯-奔驰在中国市场也面临严峻挑战,第三季度在华销量为12.51万辆,同比下滑11%,创下自2016年以来最差的季度表现,成为拖累其全球表现的主要因素。

▲2025年第三季度奔驰不同市场销量
此外,美国关税政策对德国汽车制造商构成了直接冲击。
据业内消息,保时捷公司财务与信息技术执行董事Jochen Breckner指出,2025年全年美国关税政策将给保时捷带来约7亿欧元(约合人民币58亿元)的损失,未来几个月公司将针对美国市场上调售价。
根据相关媒体口径,在美国关税影响下,德国三大车企(大众、奔驰和宝马)今年的现金流或将减少超1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11亿元)。
电动化转型的高成本同样困扰着三家企业。
高昂的转型成本成为大众汽车集团财务报表上的沉重负担。其在技术研发和生产线改造上的开支持续增加,直接导致了集团短期盈利能力的下滑。旗下品牌表现也不容乐观,有数据显示,仅前三季度,保时捷的战略重组成本高达27亿欧元(约合人民币222亿元)。
三、大众裁员保时捷换帅 奔驰加码押注中国
面对空前的经营压力,德国三大汽车制造商纷纷出台自救措施。
大众汽车集团已从去年就启动了大规模降本增效行动,计划在全球范围内裁员约3.5万人,并积极推进技术升级与产品更新,希望通过加速电动化与数字化转型渡过难关。
旗下品牌保时捷的自救策略也很激进,该公司计划在未来几年内裁员1900人,并在2025年内裁减2000个临时岗位。
不仅如此,保时捷还终止“双重CEO”管理模式,新任CEO迈克尔·莱特斯将于2026年1月接替现任CEO奥博穆。

▲现任保时捷CEO奥博穆
产品战略上,保时捷推迟部分纯电动车型的推出,在产品布局中增加更多内燃机与插电混动车型,下一代Cayenne与Panamera将继续提供传统燃油与混动版本。

▲保时捷Panamera
渠道运营上,保时捷计划2026年将中国经销商缩减至100家左右,并加速本土化研发。
梅赛德斯-奔驰则选择了裁员降本与本土化合作的双重路径。今年4月,奔驰启动了一项“自愿遣散计划”,希望通过提供丰厚的遣散费,让3万名员工自愿离职。有消息称,截至目前,已有约4000名员工接受该离职方案。

▲外媒称奔驰已有约4000名员工接受方案(图源网络)
在中国市场,奔驰加大了和本土公司的合作力度,与中国自动驾驶技术公司Momenta联合研发辅助驾驶系统,并将其扩展至更多奔驰车型。此外,奔驰数字技术公司受让了千里科技3%的股份,展现出与中国供应链深度绑定的决心。
结语:德系豪华汽车品牌转型阵痛持续
奔驰、大众、保时捷的困境映照出整个传统汽车产业的结构性变革。随着中国品牌在电动化和智能化领域的快速崛起,德国车企曾经的技术壁垒正在瓦解。
奔驰CEO康林松的一段话或许代表了三家企业的共同心境:“从关税变动、政治动荡,到中国市场的激烈竞争,再到全球范围内纯电动汽车发展速度的不均衡等,我们正应对一个高度动态的商业环境。”
汽车产业的变革是一场马拉松,而非短跑。德国车企能否在持续的寒冬中完成自我革新,仍需时间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