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来芯片专家离职!曾供职英特尔赛灵思

车东西(公众号:chedongxi)
作者 |  张睿
编辑 |  志豪

蔚来一助理副总裁离职!曾任职英特尔赛灵思

车东西7月2日消息,日前,蔚来技术规划首席专家、助理副总裁胡成臣离职。

胡成臣在个人社交媒体账号上发文表示:“毕业了,谢谢大家的为我制作的记录视频和制作的毕业典礼。1351天,感谢这段独一无二的旅程。”

蔚来芯片专家离职!曾供职英特尔赛灵思

▲胡成臣在个人社交媒体账号上发文

胡成臣于2021年加入蔚来,彼时媒体纷纷报道“蔚来挖到一位芯片大神”。

而从胡成臣本人社交媒体账号发布的内容来看,其曾作为作者之一参与中国科大和蔚来联合提出A-VL机制,获顶会AAAI 2025收录。

蔚来芯片专家离职!曾供职英特尔赛灵思

胡成臣本人社交媒体账号发布的内容

一、曾任职英特尔赛灵思 为芯片领域资深专家

根据公开资料,胡成臣1981年8月出生于浙江杭州,1999年至2003年,胡成臣就读于西北工业大学自动化专业,本科毕业后的当年,他进入清华大学,就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08年博士毕业。

蔚来芯片专家离职!曾供职英特尔赛灵思

▲胡成臣(右一)

期间,2006年至2007年,他加入英特尔中国研发中心,并从事OverMesh项目研发工作。

2007年至2008年,他在美国西北大学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学院以研究生身份工作。

2008年博士毕业后至2010年,胡成臣在清华大学担任助理研究教授。

2012年,胡成臣曾短暂加入微软担任访问研究员,在StarTrack项目中负责为云数据中心研发自动诊断方法。

2014年至2015年,胡成臣在挪威科技大学,担任欧洲信息学和数学研究联盟研究员。

期间,胡成臣还作为联合创始人创立了YInspect和MeshSr两家公司。其中,YInspect公司能够提供可编程网络解决方案和软件,擅长用于大型网络数据流处理和分析。

MeshSr公司能够提供可编程网络解决方案和硬件,除了在国内销售,还远销美国、德国、西班牙、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YInspect和MeshSr两家公司都在2018年6月被线点科技收购。

同时,胡成臣还长期在西安交通大学工作。

从2010年至2019年,他曾在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担任系主任。2010年至2016年任副教授职位,2016年至2019年担任教授职位。

2017年之后,胡成臣加入赛灵思,曾任赛灵思(Xilinx)亚太区实验室主任、首席工程师、赛灵思亚太区CTO office负责人、赛灵思亚太区council成员。

蔚来芯片专家离职!曾供职英特尔赛灵思

▲胡成臣

在蔚来工作期间,胡成臣曾以蔚来首席专家、助理副总裁、AGI委员会负责人的头衔出席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5)并演讲,他在演讲中表示:“很多东西都是能源系统,计算机也是能源系统,AI的核心驱动力就是电能,所以AI+EV两者结合起来是最佳搭档。”

二、李斌发长文表扬蔚来芯片团队 其已成立独立公司

巧合的是,胡成臣宣布离职1天后,蔚来创始人、董事长、CEO李斌在个人社交媒体发布一篇长文,他表示随着蔚来世界模型NWM开始陆续推送,标志着蔚来自研的5纳米智驾芯片神玑NX9031的应用性能达到设计目标,充分证明了蔚来芯片团队优秀的芯片设计能力和软硬件工程能力。

蔚来芯片专家离职!曾供职英特尔赛灵思

李斌在个人社交媒体发长文

李斌还提到,蔚来为自研芯片组建了最好最踏实的团队,NPU、ISP、SOC等前后端核心技术都是完全自研,这在做芯片的主机厂里很少见。

李斌也对表扬了蔚来芯片团队,他表示:“我也为蔚来芯片团队感到特别自豪,真的是非常不容易!”

而值得注意的是,就在6月,蔚来自研芯片业务已成立独立公司,名为“安徽神玑技术有限公司”,股东为蔚来汽车科技(安徽)有限公司。

那么蔚来为什么要独立旗下芯片相关业务?有媒体报道称,蔚来拟为旗下芯片相关业务引入战略投资者,这可能是蔚来实现“2025年第四季度盈利”目标的手段之一。

蔚来创始人、董事长、CEO李斌曾在包括财报会等多个场合反复强调,蔚来的目标是在今年第四季度实现盈利。

蔚来芯片专家离职!曾供职英特尔赛灵思

▲蔚来创始人、董事长、CEO李斌(左一)

而芯片研发本是烧钱领域,尤其在竞争激烈、技术迭代迅速的当下,持续投入压力巨大,在2025年一季度,蔚来的净亏损为67.50亿元,同比扩大30.2%,经调整净亏损为62.79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8.1%。

而人事上的变动,可能也是蔚来调整旗下芯片相关业务带来的影响。

结语:蔚来旗下芯片业务持续调整

蔚来自研芯片业务已成立独立公司,不但更方便引入外部注资,优化研发投入产出比,同时还可能借助战略投资者的资源、技术等。

而人事上的变动,可能是蔚来调整旗下芯片相关业务带来的影响。

总的来看,蔚来仍在不断对旗下业务和人事进行调整,可能是其实现2025年Q4盈利目标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