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东西(公众号:chedongxi)
作者 | 野桐
编辑 | 肖涵
若以2015年为起点,那么迄今国内自动驾驶行业已经走过了六个年头。六年后,国内的自动驾驶行业现如今正处于方兴未艾的状态。
2020年的融资潮和落地潮在今年得到延续。开年以来,国内已有驭势科技、文远知行、滴滴自动驾驶等几家自动驾驶公司宣布完成了新一轮的融资。
这里面,迎来成立5周年的驭势科技相当引人注目。在其总金额超过10亿元人民币的最新一轮融资中,驭势科技成功拿到了国开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的战略注资。
国开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由财政部、国开金融、中国烟草等共同出资设立,可以说是投资领域的国家队。对驭势科技的注资是其在自动驾驶领域的第一笔投资。
正式宣布融资消息之前,这家自动驾驶创企还发布了2020年业绩报告。
2020年,驭势科技业绩同比增幅达150%,全年共交付“AI驾驶员”(即驭势科技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数百套。在整个自动驾驶行业仍在等待破茧成蝶时刻到来的时候,驭势科技给出的这个成绩无疑相当炸裂。
2021年2月3日(也就是今天)恰好是驭势科技成立五周年的日子。站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去重新审视驭势科技,可以发现它取得的诸多成果皆有道可循。仔细研究过后,可看到的是它的打法已经自成体系,这其中也有不少值得细细品读的地方。
一、中国自动驾驶领域弄潮儿 带起行业星星之火
2015年开始,国内迎来第一波自动驾驶创业潮。驭势科技是国内第一批自动驾驶初创公司中的一名明星选手。
2016年2月,驭势科技在北京正式成立,其联合创始人之一是原来的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首席工程师吴甘沙。
当自动驾驶还处于萌芽阶段时,率先入局的企业们通过路演、展示原型车等方式,能让更多人提前看到这项技术的可能性,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新兴产业的后续发展奠定下良好的基础。
2015年,北京G7高速上出现的百度自动驾驶原型车引起了国内科技圈的密切关注。
2017年,公司成立不到1年的驭势科技就率先在当年的CES展上展出了首款全新的交通工具品类“城市移动包厢”,这辆车和如今丰田的e-Palette、通用Cruise的Origin在整体设计上相差无几。
彼时,驭势科技还凭借“城市移动包厢”一举拿下了德国红点奖新设立的“红点设计概念大奖”。
▲驭势科技的“城市移动包厢”
这之后,驭势科技又于2017年3月份在广州白云机场完成了无人驾驶首秀,并在4月份和凯德集团达成合作,实现了无人驾驶摆渡车在地下停车场的应用。
在早期玩家的带动下,国内自动驾驶领域在2015至2018年间迎来了一个发展小高潮。据不完全统计,这几年中在中国成立的自动驾驶相关创业公司数量超过20家。与此同时,相关企业融资的消息也一波又一波地传来,自动驾驶行业一时间热闹非凡。
当下,中国的市场和政策为国内自动驾驶迈入发展快车道进一步提供了有利的环境。而在自动驾驶公司和产业层面,几年前的小火星也早已形成了燎原之势。接下来,这些因素会共同推动国内自动驾驶领域不断向前、焕发新的生机。
二、五年取得四大关键突破 驭势科技剑指江湖
驭势科技于2016年的今天,在北京正式组建成立。回看驭势科技的这五年,其实也是中国自动驾驶行业快速发展和突破的五年。
而在自动驾驶的四个关键方向上,驭势科技均是率先实现突破的玩家之一。换句话说,驭势科技不仅属于中国自动驾驶最早的一批玩家,在其五年的创业过程中,它也一直走在了行业的前列。
1、率先实现无人化
众所周知,“拿掉安全员”是让自动驾驶大规模普及和产生效益的必要前提。2019年6月,驭势科技率先完成了去安全员的运营测试,实现了这项技术突破。
截至目前,驭势科技真无人(即拿掉了安全员)的无人驾驶商业运营累计运营里程已超过45万公里,现在正以每月至少5万公里的里程递增。
2、率先实现AVP等乘用车自动驾驶产品量产落地
在自动驾驶技术和产品上,驭势科技选择的路线是乘用车和商用车双线作战。
除了上文提到的,驭势科技早在2017年就和合作伙伴共同在地下停车场部署了无人驾驶摆渡车,用于顾客接驳。在AVP自动代客泊车领域,驭势科技也属于率先实现产品落地的玩家。
2018年11月,驭势科技和上汽通用五菱共同交付了首款L4级AVP自动代客泊车产品。
2020年,基于此前的合作,驭势科技又获得了上汽通用五菱的定点,开始小批量交付基于宝骏E300车型的前装自动代客泊车技术。
3、率先实现载人、载物全场景覆盖
实现自动驾驶技术的效益最大化,载人和载物场景都需要兼顾。在这一点上,驭势科技也做到了“先发制人”,完成了从载人和载物的全场景布局。
在载人方面,除了AVP,驭势科技还推出了无人微公交和适用于乘用车的L3级自动驾驶解决方案。
据统计,截至到去年5月,驭势科技无人微公交的运行里程已经超过10万公里,接待超过7万人次。
此外,一款装载了驭势科技打造的L3级自动驾驶功能的国内豪华品牌车型已经上市。
然后是在载物方面,由驭势科技打造的无人物流车已在香港国际机场、重庆保税港、长安民生物流、湖南机场等地方落地应用。
2019年11月,驭势科技在上汽通用五菱厂区正式开启无人物流常态化运营。原本用来运输物品、由员工进行驾驶的宝骏E100,如今已实现完全无人化运作。
截止到2021年1月,该项目累计建成了20+条无人物流路线,常态化运营的“真无人”无人物流车规模达到百台,总运行里程达30万+公里,运行总趟数则超过了20万次。
▲驭势科技无人车在上汽通用五菱厂区常态化运营
4、率先开展商业化探索
要实现人们对自动驾驶的终极期待,需得让这项技术真正做到大规模的落地以及应用。而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对于一家自动驾驶公司来说,除了要储备过硬的技术实力,还要拥有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
在商业化探索上,驭势科技早早就迈出了这一步。
最早在2017年,驭势科技就和凯德集团跨界合作,率先就自动驾驶商业化运营展开探索。
2019年12月,驭势科技在香港国际机场开启常态化运营,这成为世界首批无人驾驶物流车运营项目。
今年1月,驭势科技携手巴斯夫打造化工领域智慧工厂,其自主研发的无人驾驶物流车将在巴斯夫浦东基地开跑,运用于厂区内化学原材料转运。
迄今为止,驭势科技已经和数十家行业头部企业进行了合作,合作企业涉及车企、民航机场、化工等各行各业。驭势科技也由此成功跻身为全球最具商业化成功经验的无人驾驶公司之一。
三、从细分场景出发 驭势科技驶向自动驾驶星辰大海
作为一家自动驾驶初创公司,驭势科技用五年的时间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其实,从公司成立之初,驭势科技就规划了自己的技术路线、商业模式和发展路径。
驭势科技市场公关总监张晓丹告诉车东西,驭势科技的企业愿景从一开始就是以AI驾驶重塑人类的生活方式,为全行业(包括出行和物流)提供AI驾驶服务。
在技术路线上,驭势科技选择的是通过自动驾驶技术和产品在各种不同的真实场景中落地,为自己积累数据和驾驶经验,以此来提升技术实力,为冲击万亿量级的robotaxi市场储备能量。
选择这样的一条路线有几个好处。
首先,正如驭势科技创始人吴甘沙写在公司五周年寄语中的,自动驾驶技术的应用场景是碎片化的,不同场景中的成长速度并不均匀。和自动驾驶技术在商用车上应用相比,乘用车自动驾驶商业化相对来说需要的时间更长。
对于一家自动驾驶初创公司来说,这个过程中既要专注打磨技术,另一方面还要保证能“自我回血”。吴甘沙在周年寄语中所讲述的“无人驾驶的终局,是一场拳击赛,最终只有寥寥数人last men standing。但拳击赛之前的资格赛,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至少10年,练出拳击的能力又避免马拉松途中力竭而退出,是战略的核心。”,说的便是这个道理。
从这个角度,再去看驭势科技先将技术和产品应用到厂区、机场、港区等场景,同时率先在物流、公交等商用车上做技术落地,也就更容易理解了。
除了保证自我持续成长的需求,商用车自动驾驶的落地也能够为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技术积累起丰富的数据以及运营经验。
自动驾驶技术提升需要给系统“喂养”海量真实、有效的数据。厂区、机场、港区等场景虽然不是公共开放道路,但自动驾驶汽车在这里遇到的边缘案例一点也不少。在机场,自动驾驶汽车会遇到上下坡很长的隧道,在厂区里还可能会碰到火车轨道。
另外,让产品在真实场景中落地带来了宝贵的运营经验。例如在做无人物流车时,便需要配合物流的节奏等等,在驭势科技看来这些都是经验的一部分。
简单来说,驭势科技一方面是通过自动驾驶技术在多场景的商用车自动驾驶(无人物流、无人公交等)领域的持续落地,积累数据和运营经验,打磨技术和能力。另一方面,是通过在乘用车自动驾驶领域不断深耕,继续反哺成本更低、难度相对更低的自动驾驶系统,并由此形成一种商业闭环。
就当下看,驭势科技的技术路线和商业模式都属于非常务实的类型。而需要提醒的一点是,这条路线其实也具有延展性,它最终指向了一个更广阔的自动驾驶市场。
▲引用自吴甘沙对外演讲
很明显,驭势科技在制定企业战略时看到了这一点,并给自己的发展制定了明确的规划:
1、从2021年到2022年,驭势科技计划通过更多的商业化项目扩大百亿级体量的机场、厂区物流市场渗透率。
2、从2023到2024年,驭势科技计划抢占千亿级体量的乘用车和商用车新物种市场。
3、2025开始,随着robotaxi规模应用逐步成熟,驭势科技希望基于和汽车产业合作伙伴深度绑定和战略联合,实现冲击万亿级体量的robotaxi市场。
事实上,根据目前的项目规划,驭势科技已经计划在今年和东风汽车合作,推出面向公众的robotaxi运营服务。换句话说,虽然终极目标的时间节点是定在了2025年,但布局早已开始。
整体来说,驭势科技践行自己的技术和商业化路线,用了五年时间在自动驾驶的四大关键方向上都率先实现了突破。现在,沿着既定路线,驭势科技正在将自己的承诺一步步变成现实。
关于未来,主帅、良将、精兵、高精尖武器和粮草齐备的驭势科技相信会释放出更大的能量,伴随甚至推动国内自动驾驶行业继续乘风破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