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东西(公众号:chedongxi)
作者 | 六毛
编辑 | 晓寒
11月21日,2020中国汽车产业峰会在广州召开。来自行业机构、车企和相关生态企业的从业人士齐聚羊城,就汽车金融、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机遇及挑战、智能汽车时代产业链变革等话题进行探讨。
在当天下午举行的圆桌论坛上,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首席专家张永伟,上汽集团副总工程师、上汽技术中心副主任、捷能公司总经理朱军,宁德时代董事长助理孟祥峰,奥动新能源高级副总裁杨烨,博世中国副总裁蒋健等行业专家围绕着国内新能源车及产业链发展的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分享了各自的观点。
张永伟表示,2020年国内新能源车市场出现“两头加重(即高端车和低端车“热卖”)、中间偏弱”即“两头热”的现象,该现象背后的主要原因是疫情对B端市场产生了消极影响。
针对充电与换电模式孰优孰劣的问题,杨烨表示,现阶段,快充会给电池安全带来一定挑战,慢充无法在所有场景下满足用户的需求,而换电模式可以做到一举两得。孟祥峰认为,只要一种补能方式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给消费者带来更好的体验,就值得鼓励。
针对智能汽车时代的产业链变革,蒋健表示,随着行业新四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朗,供应链企业在员工构成、产品构成上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同期,国际管理咨询公司罗兰贝格发布了《2020中国智能电动汽车发展报告》,对后疫情时代汽车行业与技术产业动态、智能化与电动化核心趋势做出研判。
下面是本次主论坛活动的详细报道。
一、罗兰贝格:10年后中国自动驾驶车端系统市场或达5000亿元
罗兰贝格全球高级合伙人、大中华区副总裁郑赟在主论坛活动期间发布《2020中国智能电动汽车发展报告》(简称《发展报告》),并对该报告的核心观点做了介绍。
《发展报告》重点关注“后疫情时代汽车行业与技术产业动态”、“智能化与电动化核心趋势研判”等问题。
《发展报告》指出,疫情导致2020年中国汽车市场出现了10%的负增长,但是反弹也很迅速,长期情况依然向好。
后疫情时代,全球产业技术发展开始进入新常态,机遇和风险并存,全球化与贸易自由度则存在高度不确定性。全球产业技术未来或出现三大趋势:
1、研发支出强度减弱。新冠肺炎疫情危机后,全球各个地区的产业技术投资强度有所减弱,但中国因为与美国的科技与贸易摩擦,或许将加大研发投入。
2、机遇与风险再分配。某些特定产业将从新冠肺炎疫情危机中受益,技术迭代变快,落地应用提速。
3、贸易自由度变化。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趋势下,部分产业领域逐步脱离全球化发展,或影响全球创新的规模、效率、速度和成本。
▲《2020中国智能电动汽车发展报告》发布
从整个行业看,未来汽车行业或出现“中国引领颠覆性创新”、“软件定义汽车加速智能网联发展”、“新基建助力充换电发展”三大趋势。
预计到2030年,国内自动驾驶车端系统的市场规模将达到约5000亿元,其中芯片、传感器、软件算法成为主要贡献者。
聚焦到智能汽车,《发展报告》认为在新四化趋势下,半导体与电子电气的价值将持续提升,并将带来近4000美元(约合人民币2.6万元)的整车BOM增加。
聚焦到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报告》预计到2025年新车销量将达到约570万辆,乘用车和商用车渗透率分别达21%和14%。
在新基建的推动下,国内充换电行业将出现如下9大发展趋势:
1、中国充电桩市场在未来五年内将快速增长,2025年保有量达到761万台(复合年均增长率33%),私桩市场份额、直流充电方式和区域覆盖度将不断增加。
2、从2014年开始,行业经历了初步的蓬勃发展和整合期,现在进入质量驱动期。
3、支持性国家政策、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增长和充电桩技术改进是市场三大驱动因素,智能充电等技术创新机会开始凸显。
4、价值重点正在向价值链下游转移,平台作为新兴趋势。充换电行业正在进入快速发展期。
5、充电桩生产行业目前玩家数量众多。未来将进一步整合,大功率技术将成为重要技术方向,行业领先企业寻找差异化优势定位。
6、特来电、星星充电和国家电网是主导市场(市场份额约70%)的Top3全国性玩家。多元跨界玩家涌入充换电行业,带来市场冲击与挑战。
7、从用电量角度看,企业客户占大多数(约60%),同时企业和个人客户都需要集成解决方案。
8、削峰填谷、电厂直销和双向能量流动是智能充电的三种新型商业模式,并与“综合能源服务”存在跨界协同。
9、换电行业目前仍处于发展初期,近期受政策鼓励迎来发展提速。在车辆类型、玩家类型、商业模式等方面实现变革,中短期将成为重要的能量补充方式。
二、2020年B端市场受疫情冲击 供应链脆弱性被放大
除了发布《2020中国智能电动汽车发展报告》,当天下午的2020中国汽车新创峰会(智电未来)还安排了圆桌论坛。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首席专家张永伟,上汽集团副总工程师、上汽技术中心副主任、捷能公司总经理朱军,宁德时代董事长助理孟祥峰,博世中国副总裁蒋健等行业专家就国内新能源车及产业链发展的热点问题展开了“头脑风暴”。
1、国内新能源车中高端车型、低端车型“热卖”,背后原因是什么?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首席专家张永伟在讨论中表示,2020年国内新能源车市场确实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两头加重(即高端车和低端车“热卖”)、中间偏弱”即“两头热”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疫情对to B市场产生了消极影响。
张永伟对新能源车高端市场和低端市场的特点做了总结。他表示,高端市场中车型附加值高、入门门槛高,将来该市场中的玩家数量会相对较少,呈现出较高的市场集中度;低端市场中车型附加值偏低、入门门槛偏低、量大面广,将来会有众多玩家聚集于此,因此市场集中度也会相对低一些。“2021年,应该是市场越来越分化,产品销售竞争越来越激烈的阶段。”张永伟说道。
在上汽集团副总工程师、上汽技术中心副主任、捷能公司总经理朱军看来,消费者知识的变化、技术的变化、政策的变化都是造成新能源车“两头热”现象产生的因素。
首先,国内已经出现了高端化消费的趋势,除新能源汽车以外,传统车型也在往高端走,高端品牌的市占率正越来越高。其次,技术的快速进步让新能源车型更具竞争力。最后是双积分政策的落地,推动了国内新能源低端车、微型车的增长。
▲圆桌论坛现场
2、充电和换电,谁才是未来主流?
针对这一问题,宁德时代董事长助理孟祥峰认为,不管是充电还是换电,只要能够满足消费者需求,给消费者带来更好的体验,就值得鼓励。
奥动新能源高级副总裁杨烨的看法是,现阶段,快充会给电池安全带来一定的挑战,慢充无法满足用户所有场景下的需求。换电模式则可以一举两得,既能满足电池安全的要求,也可以方便用户出行。在杨烨看来,构建不使用快充就可以给新能源车补能的体系,也有助于新能源车快速普及。
上汽集团副总工程师、上汽技术中心副主任、捷能公司总经理朱军从技术角度出发对这一问题做了分析。他表示,充电和换电现在仍属于技术问题的范畴,政策助力有限。此外,换电模式也存在成本增加、需要专门维护、难以适配多车型等一些问题。
3、智能汽车时代,产业供应链发生了哪些变化?还会发生什么变化?
汽车智能化已经成为时代趋势,与此同时,软件的作用正不断被放大,从传统零部件企业到初创公司都在纷纷入局。这对于传统供应链是否造成了冲击?
对此,博世中国副总裁蒋健表示,随着行业新四化的趋势愈发明朗,供应链相应会发生一些变化。现阶段,这些变化体现在几个方面:(1)企业人员构成发生了变化。开始有更多的程序员、代码员进入到汽车行业。(2)从产品内容看,供应商从提供有形的产品开始向提供无形的产品(代码)转变。
回到博世,蒋健表示该公司在横向合作上已经有了一些新的动态。以智能座舱项目为例,在中国,博世的智能座舱项目是和智联天下合作的。而从两者分工看,智联天下才是一级供应商,直接面对客户。博世则从Tier1变成为Tier2,是智联天下的供应商。
▲圆桌论坛现场
针对这一话题,亿咖通科技CEO沈子瑜认为,在未来,软件的高度集中化会成为必然趋势。软件供应商将会增加,软件供应商或将成为整车能力的开发者。
腾讯智慧出行战略设计总经理沈沛认为,软件开发拥有边界模糊、迭代快两个特征。因此在一个小范围尤其是软件供应的范围内,供应形态可能会发生改变。以往“先定义后执行”的模式可能会向不断升级、更新的方向转变,相应的合作关系也将从简单的乙方向甲方供货转变为互惠、共创共赢的关系。在软件供应的范畴里,将来可能会出现一些“核心朋友圈”。
零跑汽车董事长朱江明, 广汽蔚来创始人、CEO廖兵作为整车厂的代表,也对这一问题也分享了自己的看法。朱江明表示,汽车上的软件成分越来越多,供应商需要拥有更开放的心态。廖兵表示,软件、生态是未来能够产生差异化的部分,而硬件的利润在整车中所占的比重其实已经比较清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