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东西(公众号:chedongxi)
文 | 六毛
车东西10月29日消息,下午,2020全球未来出行大会正式开幕。大会持续两天,来自相关部门、行业专家、车企和相关生态企业的从业人士齐聚浙江德清,围绕出行科技和未来城市的协同发展展开探讨。
今日下午的高层论坛上,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世界汽车组织第一副主席、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董扬,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星定位系统工程中心主任刘经南,国家发改委产业发展司机械处处长吴卫,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二级巡视员孟秋分别发表主题演讲,从行业观察、研判,到技术和相关部门规划均有涉及,干货满满。
陈清泰强调,电动化只是当前汽车产业变革的1.0版本。充分释放未来汽车对于社会改善的潜能,有赖于智能化、网联化、出行服务的创新。
董扬肯定了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和进步。同时他认为外资股比的扩大并不能提高外资企业、外资品牌的竞争力,对于外资股比扩大不需要担心。
刘经南认为自动驾驶有三大基础设施,分别是智能网联汽车(Intelligent and Connected Vehicle,ICV)、“5G+北斗”车联网、自动驾驶高精地图。
另外,据吴卫在演讲中透露,描绘我国新能源汽车未来十五年发展走向的最重要文件《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也将在近期发布。
下面是针对首日高层论坛的详细报道。
一、汽车革命已至 外资股比扩大并不会影响产品竞争力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世界汽车组织第一副主席、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董扬在演讲中谈到了对世界汽车产业和中国汽车产业的看法。
陈清泰在致辞时强调,当前正值汽车多年来最为深刻的一次变革,变革程度之深足以称将其为一次汽车革命。
汽车革命要实现绿色出行、提高交通效率、降低交通成本、减少交通事故,改善出行体验。从这个角度出发,电动化仅仅是此次变革的1.0版本。充分释放未来汽车对于社会改善的潜能,有赖于智能化、网联化、出行服务的创新。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
在未来,汽车将成为存储绿色能源的基本单位,交通与智慧城市的基本单元。
另外,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等政策文件先后出台。以这些政策文件为标志,中国新能源汽车正在由发展的初级阶段,转向中高级发展阶段。即从着重解决三电技术,提高安全性、续航,解决充电难等解决电动汽车自身的问题,转向与相关行业、高技术协同,充分挖掘汽车未来造福社会的潜能。
在陈清泰看来,电动汽车作为智能移动终端,通过移动互联网,实现车与车、车与人、车与路实时连接、共享信息,破解交通出行难题,提升出行感受。
随着汽车革命向深水区发展,汽车的属性已经从典型机械产品,转化为机械产品基础上的互联网产品、电子信息高科技产品。
汽车内核的改变,带动传统汽车产业链重构。未来交通的布局已经展开,其中涉及多产业、技术融合,因而跨界融合、协同融合是这其中成败的关键。
面对当前的变革,我国已经拥有两个方面的优势。
一是本次汽车革命依赖的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是我国近年来发展较好的领域,具有比较好的技术和人才基础,基本不存在很大的技术障碍。
二是我国的共享经济走在世界前列,在数据等方面有比较好的积累。
陈清泰表示,有关方面预计到2030年我国电动汽车产销量将达到1500万辆,保有量达到8000万辆,新车不同级别的自动驾驶将达到70%。
如果要让该预测变成现实,则必然涉及能源结构、交通基础设施升级、产业链调整和改造、就业岗位的转移等等方面。这其中每一个方面,都属于牵涉全社会的系统工程,需要先做好顶层设计,从一开始就将汽车、能源、通信、交通、城市作为一个整体。
在这个过程中,打破壁垒、开放市场也非常重要。
“如果把握得好,我们完全可以成为这次汽车工业革命的赢家。”陈清泰在致辞演讲最后说道。
董扬对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前景做了分析。
按照董扬的观点,中国汽车产业的形势已经相对较好。
首先是在汽车制造规模和能力上做到了世界第一,拥有世界上最全的产业链。“中国制造的汽车说在德国的汽车不如德国制造、在法国的品牌不如法国制造,这个时间过去了。”董扬在现场特别强调。
其次,中国汽车产业的创新能力快速提高。研发、设备、人员规模、研发投入达到领先水平。得益于市场广大,国内也有更好的新技术应用环境。
董扬认为,在十年或者更长一段时间内,中国汽车产业将有能力跻身世界汽车先进之林,或在某些方面达到领先水平。
▲世界汽车组织第一副主席、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董扬
第三是中国的市场和其他竞争要素条件较好。
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内,共享不会对汽车产业发展造成影响,导致汽车数量减少。同时,中国有最好的人力资源队伍,包括劳动力队伍和工程师队伍。除此之外,效率和成本的控制,中国居于世界领先水平。
当然,中国汽车产业并非十全十美,其短板涉及关键材料、核心部件、高端设备领域。
针对这些短板,董扬认为国内汽车产业下一步已经加大关键材料、核心部件、高端装备方面的引进,从而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
董扬还谈到了中国汽车产业发展中的几个特点。
一方面是中国品牌迅速增长。
中国式的MPV和SUV是在中国独特市场根基上成长起来的,具有独特的市场优势。吉利、长城、比亚迪等民营企业成长迅速。
虽然对国企改革的速度能否跟上经济发展速度略有担心,但所幸国企改革已经在推进当中。
另外一方面是国际品牌在中国出现了面临优胜劣汰的形势。
针对这一点,董扬在演讲中特别强调,外资股比的扩大并不能提高外资企业、外资品牌的竞争力。股比扩大或许会带来盈利能力的提升,但本身不能降低成本、提高产品力。由此出发,他认为对于外资股比扩大不需要担心。
二、自动驾驶有三大基础设施 “5G+北斗”算一个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星定位系统工程中心主任刘经南通过远程视频,对新基建中北斗和5G的融合发展做了介绍。
北斗和5G在需求、技术上都有天然通导一体结合倾向,能够相互赋能、彼此增强。
北斗赋能5G,其感知、认知时空位置功能,使所有信息不仅能从生成开始就有出生证,即产生的信息具有时空位置,而且有在网上活动及驻留的轨迹信息。
反之,5G也能赋能北斗,例如支持传送北斗地基增强时空位置修正信号。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星定位系统工程中心主任刘经南
刘经南认为,“北斗+5G”是智能化时代的时空基础设施。
定位、导航、感知时节和通信交流本身皆是自然进化产生的生物智能,“北斗”+5G可以将这种PNT的生物智能赋能给机器和5G移动互联网的网络环境,促使机器和网络环境有智能优势。
由此,人工智能也能定位成“人们将自然界的生物智能赋给机器、环境使其所产生的能力。”而基于“北斗+5G”的泛在时空感知能力,就是人类定位、导航、感知时间的智能。
从新基建的角度出发,基于“5G+北斗”的精准时空技术的融合应用将成为高科技产业基础设施信息化、智能化升级改造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北斗+5G”利用5G稠密的基站加装北斗高精度接收机,融合成为北斗+5G地基增强系统,可提供实时厘米级位置和纳秒级时间高精度服务。
“北斗+5G”也有能力为自动驾驶基础设施提供支持。
在刘经南看来,自动驾驶有三大基础设施。首先是智能网联汽车(Intelligent and Connected Vehicle,ICV)。其次就是“5G+北斗”车联网,可以实现V2X车路及周边环境协同,以及为智能网联汽车提供精准时空位置服务的泛在信息网络。第三个是自动驾驶高精度地图,包含静态信息和实时动态信息。
在三大基础设施中,“北斗+5G”能为车辆自动驾驶精确的实时定位定速提供技术基础。
首先,在“北斗+5G”地基增强和星基增强的支持下,加上高精度地图和惯导等技术,可以满足信号遮挡环境等场景下自动驾驶对高精度、高可用、高可靠的位置及时间的需求。
其次,管控监控的核心是弄清楚“何事发生在何时何地”。“北斗+5G”赋予了交通运输时空域内厘米级和纳秒级时空位置管控功能,成为实现区域和广域智能协同感知、认知、决策及调控的基础。
第三是受益于“5G+北斗”,5G-V2X能为自动驾驶提供更高速、稳定、低时延、高精准、高可靠的位置和通信服务。
三、《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将在近期发布
国家发改委产业发展司机械处处长吴卫、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二级巡视员孟秋分别就中国标准智能汽车如何助力未来城市与出行、如何推动出行科技赋能城市交通两个话题发表演讲。
吴卫共分享了四点体会,每一点又有更具体的内容。
第一点体会是2020年全世界和中国都经历了不平凡的一年和极大的考验。
据吴卫介绍,按照当前形势分析,我国全年的GDP将历史性的超过100万亿。
第二点体会是汽车产业发展战略的导向更加明确。
据公安部统计,2020年9月末,中国(不含台港澳)汽车保有量已达到2.75亿辆,实际上已经成为全球汽车保有量最大的国家。
吴卫表示,当前汽车消费的升级和更新的趋势已经进一步明显。随着收入水平中高收入群体的增长,今后的换购、增购份额还将进一步扩大,同时普及型的消费仍然有较大的扩展空间,并预计汽车产业还可以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持续的增长,与此同时战略转型和质量提升也会变得更加明显。
除此之外,吴卫还在演讲中表示,今年有两份重要的产业战略规划重磅出台。除了今年2月份发布的《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也将于近期发布。电动化、智能化在中国的汽车产业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战略方向。
▲国家发改委产业发展司机械处处长吴卫
第三点体会是智能汽车是未来城市和出行的主要承载。
第四点体会是中国标准智能汽车大有作为。
吴卫表示,战略的发布及实施,特别是实施需要更系统协同、持续和不断地适应中国发展的要求,从这点来讲也会更强调中国标准智能汽车的发展方向。
而强调中国标准智能汽车为发展方向也意味着:
1、 智能汽车讲的是系统化的、整体化的智能。既包括汽车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也包括交通、能源、网络等新型或相关基础设施的智能化、云计算、数字服务相融合、相衔接,以及各种服务方式的智能。所以,不是自由化的智能化,而是系统化的智能化。
2、智能汽车要以自主基础技术平台为产业支撑。要形成中国标准自主可控的汽车基础技术和架构体系,以及稳定安全的产业链和供应链。
3、智能汽车的发展要靠培育新型的市场主体。
4、智能汽车的发展要依托有条件的地方系统实践和培育。中国标准必须要适应中国的发展要求和地理区域的差异化和不同的特征,在培育中国标准智能汽车的技术创新、产业生态、基础设施、法规标准、产品监管、信息安全这六大体系的过程当中,需各部门协同合作,系统谋划。
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二级巡视员孟秋分享了关于如何促进出行科技赋能城市交通的看法,并谈到了交通运输部接下来的一些工作安排。
当前针对城市交通发展,可以看到几点趋势。
一是新冠肺炎疫情给出行服务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疫情已经对乘客的出行习惯、出行服务模式等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人口密度高、出行需求最旺盛的特大型城市和大城市这种情况更明显。
其具体表现至少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公共交通客运量明显下降。9月份数据显示,全国36个中心城市总客运量同比下降了39%。其次是公交优先发展受到潜在影响。最后是个性化出行方式得到了快速发展。
针对这最后一点,孟秋也在演讲中表示,在疫情常态化背景下,从交通出行结构需求以及长远趋势来看,城市交通供给的特性、运行服务模式等正在产生重大的变革,但城市交通的基本逻辑不会因疫情而改变。倡导公交优先、慢行优先、绿色出行仍然会是我国城市交通需求坚守的核心理念。
▲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二级巡视员孟秋
第二个可以看到的趋势是出行新业态发展正迎来新的机遇。
为了推动交通运输新业态规范健康发展,交通运输部接下来会重点开展以下工作:一是严守安全底线, 二是优化市场环境,三是加强创新融合。
第三个趋势是新技术将赋能未来出行。
为了推动出行科技应用,交通运输部会重点在两个方面展开工作,一个是持续深化大数据在行业的应用。鼓励企业进一步深化大数据的创新应用。另一个是稳妥推进自动驾驶新技术的应用。
最后针对第四个趋势,即城市交通涵盖高质量发展,交通运输部将重点展开的工作包括:1、推动交通拥堵综合治理。因城施策,统筹各部门协同发力。2、深入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3、加快构建绿色出行服务体系。4、持续深化科技在出行行业的普及和应用。
四、百人会预测2025年将实现完全自动驾驶汽车量产
本届大会上,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共发布了两份研究报告,分别是《未来城市出行蓝皮书(2020)》和《重塑出行:共享出行与自动驾驶的融合进化》。前者分析了出行的基本方式和变化趋势,是对未来城市出行的概览,后一份报告则对未来共享出行与自动驾驶融合产生的宏观效应做了一些分析。
《未来城市出行蓝皮书(2020)》针对如何定义出行行业,提出了一个新的建议。
过去,人们理解出行更多是基于装备即汽车等运载工具,更多的是用工业化的思维来理解出行的变革。现在,需要跳出传统思维,用科技的理念、智能化的思维去理解出行的变化。
针对具体的出行领域,在中国,公共出行会成为人们主要的出行方式。而这也就决定了公共出行领域,从技术创新的视角,是最需要导入新技术、新模式的。
除主流的出行领域外,“最后一公里”即末梢出行领域是附加值最高的一个领域。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秘书长兼首席专家张永伟在报告发布演讲中表示,“最后一公里”是出行变革的巨大金矿,也是附加值最高的,创新最为活跃的。
另一个发展比较快的领域是共享出行。虽然商业模式仍在探索,但这并没有阻挡共享出行渗透率不断攀升。在共享出行领域,百人会认为最值得期待的是和自动驾驶结合。
《重塑出行:共享出行与自动驾驶的融合进化》报告中对共享出行的市场前景做了研判。
百人会测算,2030年中国汽车出行总里程预计将相较2020年增长近50%,达到年里程5.7万亿公里。目前,共享出行出行的渗透率占比较低,仅占4.2%。至2030年,中国共享出行渗透率将大幅提升,预计将达到45%。
最后聚焦到无人出租车,百人会根据调研做出预测,认为2022年会出现完全自动驾驶车辆,2025年将实现完全自动驾驶汽车的量产,2028年所有的运营车辆将实现无安全员。
▲单公里智能共享出行成本预测
其成本主要变化趋势将是:
1、智能共享出行的总成本预计将从2020年约20元/公里,下降到2030年的1.5元/公里以下,降低超90%。
2、2020年,安全成本占总成本约60%。现阶段自动驾驶汽车仍不可离开安全员的监护,运营商需要承担安全员人工成本与保险费用,这也意味着智能共享出行成本比传统的网约车高。3、2030年,运营成本将占到总成本的55%,成为主要的成本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