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东西(公众号:chedongxi)
文 | 晓寒
车东西日前从消息人士处获悉,滴滴自动驾驶子公司的首席工程师、美国研发团队技术负责人贾兆寅已从滴滴离职,转投美国排名第二的自动驾驶公司——通用旗下的Cruise。
贾兆寅的领英资料显示,他在滴滴的工作周期截止到2020年6月——相当于是确定了这一消息,不过他的领英资料上还并未增加出Cruise的工作经历。
▲贾兆寅领英资料,其在滴滴的工作经历截止到6月份
据了解,贾兆寅在美国康奈尔大学毕业后即加入了谷歌自动驾驶团队(当时还未拆分出Waymo),工作3年后于2017年1月加入滴滴美国研发中心出任自动驾驶团队负责人,并帮助组建美国研发团队。
2019年8月5日,滴滴自动驾驶团队独立为子公司,由滴滴CTO张博出任自动驾驶公司CEO。同年8月底召开的上海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贾兆寅还以滴滴自动驾驶公司首席工程师的身份,与张博一道接受了车东西等媒体的采访,可见其当时仍然是滴滴自动驾驶技术负责人的角色。
一、离职或与自动驾驶公司人事调整有关
有自动驾驶业内人士向车东西分析,贾兆寅作为滴滴自动驾驶美国团队的创始成员和领导者,其离职或许就与现任自动驾驶公司CTO韦峻青的空降有关。
贾兆寅于2013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直接加入当时谷歌X部门旗下的自动驾驶团队,从软件工程师一直做到感知团队的技术负责人。
2017年1月,贾兆寅加入滴滴美国研发中心,一手组建了滴滴自动驾驶的美国团队,并将其发展至数百人的规模。
▲滴滴自动驾驶首席工程师贾兆寅
资料显示,他在滴滴美国研发中心工作期间,他负责领导美国研发团队,建立了滴滴自动驾驶的技术模型,并负责管理感知、预测、定位、地图、模拟等多个团队。
了解滴滴美研的消息人士向车东西确认,贾兆寅此前一致就是滴滴自动驾驶美国团队的“头儿”。
很明显,贾兆寅在自动驾驶驾驶业务成型早期,发挥了重要作用,甚至说就是滴滴自动驾驶公司技术上的一号人物。
不过后续的一次人事“空降”,却让滴滴美国研发中心里的氛围变得微妙起来。
2019年9月,前安波福工程副总裁韦峻青加入滴滴自动驾驶公司任CTO,向自动驾驶公司CEO张博汇报。
韦峻青在清华大学毕业后前往卡内基梅隆大学拿到硕士和博士学位,随后在2014年以联合创始人的身份在美国创办了自动驾驶公司Ottomatika。
▲滴滴自动驾驶公司CTO韦峻青
2015年,美国Tier1德尔福收购了Ottomatika后,韦峻青也加入该公司,并于2017年出任安波福(从德尔福分拆出来的自动驾驶公司)工程副总裁直至加入滴滴。
一般来说,CTO是一家公司的最高技术负责人,这也意味着作为首席工程师、滴滴自动驾驶美国团队负责人的贾兆寅在2019年9月之后,就需要向公司CTO韦峻青进行汇报。
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韦峻青平时也在美国生活和工作,两人属于在同一个屋檐下办公的情况。
“两人分别来自Tier1公司和大型科技公司,不同的背景很容易产生思路不统一的情况,这可能就是离职的一个关键原因。”一位自动驾驶圈内人士向车东西评论道。
这种说法并非没有先例。
2016年谷歌自动驾驶团队分拆为独立公司Waymo后,前现代汽车美国CEO John Krafcik担任了新公司的一把手。随后没多久,John Krafcik加盟前的团队负责人——时任CTO的Chris Urmson就离职创办了自动驾驶公司Aurora。
二、滴滴自动驾驶网约车已经落地上海
2019年起,在全球自动驾驶产业领头羊Waymo的带领下,国内自动驾驶公司也掀起了无人出租车(Robotaix)落地测试运营的浪潮。百度、文远知行、AutoX等公司,先后在长沙、广州、上海落地了无人出租车,向公众或特定人群开放体验。
滴滴也紧跟其后,在6月底正式宣布无人出租车(即RoboTaix,滴滴官方称为自动驾驶网约车)落地上海。
▲滴滴自动驾驶网约车车队
滴滴自动驾驶公司COO孟醒在7月初的一次采访中告诉车东西,6月27日自动驾驶网约车服务上线后,第一天的报名人数就过万了。截至7月初,报名试乘的人数已达到数万。
据介绍,滴滴在上海部署的自动驾驶网约车,配置了1个Velodyne的64线激光雷达,以及多个低线束激光雷达,再加上以40多万的沃尔沃XC60作为基础,一台自动驾驶网约车的成本就超过了百万。
2019年夏天,滴滴自动驾驶公司CEO张博接受车东西采访时透露,滴滴自动驾驶团队在中美两地总计有200多人和40台测试车(中国30台),全球总计路测里程超过30万公里,其还拥有美国加州、北京、上海三地的测试牌照。
结语:团队融合是自动驾驶公司的普遍挑战
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芯片设计等领域的专业知识,同时也离不开车辆控制、系统验证、耐久性测试等传统汽车产业的技术与测试流程。
这也就是说,一个完善的自动驾驶团队,既要有各类IT人才,又需要传统汽车产业的老兵。但因为工作经历与要求不同,两类人才在进行沟通协作时难免会产生分歧,这就需要公司的操盘手,用更好的方式或寻找到新的解决办法来化解分歧,保证研发目标。